|
安徽建筑大学校长方潜生: |
服务地方发展是地方院校生命线 |
|
■本报记者 钟华
对一所大学而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些是必须具备的功能。然而,具体到每一所地方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定位,利用优势打好特色牌,则是更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5月5日,这在安徽建筑大学的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因为从这天开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正式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
从学院到大学的改变,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而言,机遇不言自明。而对于安徽建筑大学校长方潜生来说,他更为关心的则是这所学校将要如何面临新的挑战,以及如何实现“学院”向“大学”的实质性转变。
“到底大学和学院有什么区别?”在方潜生看来,最基本的问题是大学的学术性程度、民主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这三个标志性指标,“有些专家把中国的大学分为三类——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这三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研究型大学是面对国家的战略需求、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他们的任务是培养专门性人才,以本科教学为主,有适当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齐全、在某些学科有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地方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的基地。而教学型大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以本科专科为主,适当开展科学研究。”
安徽建筑大学作为一所具有55年办学历史的高校,更名大学以后,逐步在进行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渡。“而目前,我们最急迫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缩短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时间,把学校办成安徽省名副其实的、响当当的高校。”方潜生说。
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要承担的任务。”方潜生说,“事实上,如果一所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服务地方发展,那么这所高校就不能生存,因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我们地方高校的生命线。”
对一所大学而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些是必须具备的功能。然而具体到每一所地方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定位,利用优势打好特色牌,则是更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的定位就很明确——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承担更多国家级项目,也要承担大量服务地方经济的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目标的‘顶天’的项目我们要做,但同时,‘立地’更重要。”方潜生说。
如何接地气,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是安徽建筑大学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建筑大学,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安徽经济发展需要,凝练出来的发展定位。
建筑业不仅承担城乡建设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学校将学科发展与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在土建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开展对城镇化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多学科协同研究,更好地服务、支撑和引领本省建设行业发展——这便是如何“打好建字牌”。
徽文化、徽派建筑在全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如何加强徽文化、徽派建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做好“徽”文章正是安徽建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安徽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经济发展环境,为学校的科研研究、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条件,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些条件,我们就能够把地域特点变成学科建设的特色,变成科学研究的优势。”方潜生说。
错位发展才能保证特色优势
作为全国仅有的10所建筑类院校之一,同时也作为一所地处安徽的地方院校,如何拓展自己的优势,一直是安徽建筑大学在探索的问题。
“所谓‘有特色’,不仅指具有一些优势突出的学科,更重要的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高校的风格和优势,尤其是在大土建类学科发展上,能形成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特色。”方潜生说,“因此,我们安徽建筑大学必须要做到错位发展:与‘985工程’、‘211工程’大学要错位发展,与同类型学校要错位发展,与地方高校也要错位发展。这三个错位如果做得好,学校在未来新一轮竞争中优势地位就有了。”
近年来,学校走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构建了以“大土建”为核心,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土木建筑、环境能源、材料化学、机械电子、管理经济等5大学科专业群。这些学科发展方向、学科专业建设,也都是围绕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来定位的。
比如以土木工程和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为依托,以徽派建筑和城镇化建设为特色,建设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艺术设计、勘察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学科为依托,以节能、先进建筑材料开发与利用为特色,建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等学科为依托,以建设类工程管理和经济管理为特色,建设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房地产经营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
正是这样的合理设置,一方面保证了安徽建筑大学的就业率一直保持省属高校名列前茅的优势,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任务
安徽建筑大学有个关于人才培养的“5321”工程——到“十二五”末,学校拥有500名副教授、教授,300名博士,20名高层次人才,10个高水平科研团队。“作为校长,我考虑最多的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如何培养出好的人才,我觉得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二是专业结构的调整,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潜生说。
在专业结构设置方面,学校已形成工、管、理等三大学科门类为主,土木建筑、环境能源、材料化学、机械电子、管理经济等学科专业群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格局。据方潜生介绍,学校对一些具体的专业设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学校的优势进行了调整。“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致,专业之间要有关联度,要打‘建’字牌。这些年建筑业很火,但是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即使是建筑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仍然能让学校发展繁荣。”
“没有好的师资如何能培养高徒?”方潜生坦言,地处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很大。人才问题一直是令他“头疼”的问题。
因此,安徽建筑大学这几年开始实施“易海人才工程”,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目的就是利用学校经济条件好转,鼓励年轻人、学科带头人尽快成长起来。”方潜生说,如今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成为全校教师员工的共识。
“我们学校现有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如何把平台利用好、建设好,利用平台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拔尖人才,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承担更多高水平、大体量的科研项目,提高服务社会贡献度的社会服务项目,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方潜生说。
《中国科学报》 (2013-10-31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