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科峰 见习记者 赵广立
回放:
10月17日,一种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的国际前沿通讯技术Lifi在复旦大学实验室成功实现。研究人员将网络信号接入一盏1W的LED灯珠,灯光下的4台电脑即可上网,最高速率可达3.25G,平均上网速率达到150M。下个月,10台样机将亮相2013年上海工博会。
疑问:
点灯上网真的能够取代Wifi上网吗?它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能否尽快进入实用阶段?
解答:
毫无疑问,可见光通信传输技术是美国、日本和欧洲都在着力竞争的热点技术。10月11日,德国物理学家哈斯教授团队交付了第一台Lifi技术的产品,演示了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的一段讲话直播。
而几乎同一时期,复旦大学信息学院迟楠教授团队也研发出了样机,演示了高清视频流传输。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研发,中国并没有落后于世界。
不过,迟楠近日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相对于早已普及的Wifi,Lifi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劣势。
优缺点都很明显
迟楠告诉记者,Lifi因为其调制在可见光谱上,比Wifi的无线电谱大10000倍,因此有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率。而它的可遮挡性避免了屋外“蹭网”行为。
迟楠还表示,就人身的健康而言,Wifi技术的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百姓急需Lifi这样的可见光通信,来降低电磁辐射的影响。另外,理论上未来的Lifi只是LED灯泡加微芯片,这样的设备更有隐蔽性和美观性,一旦成功,就可以大范围运用。
“但Lifi的缺陷也是非常突出的:有灯照的地方才能上网,接收端还需要装一个灯泡,不能绕射,无法穿墙等等。所以Lifi更多是作为一种补充,能够在一些特别的场所发挥比Wifi更好的功能。”迟楠说。
飞天联合(北京)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段世平也向记者表示,接收信号的终端,例如手机、电脑等,如果想利用Lifi上网,就必须具备能够接收这种可见光无线网络的功能。这也是一个问题。
反向通信是最大障碍
Lifi技术的问世,一度引发外界的盲目乐观,认为其取代Wifi指日可待。而复旦大学利用LED的可见光通信技术实时通信是150兆,最高能达到3.7G。但即便如此,Lifi的反向通信(数据上行)仍是技术难点,难以在短时间内造福人类。
“Lifi的数据上行,我们实验室有两套系统,分别是可见光上行和红外上行,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用可见光上行,需要在笔记本侧装一个灯泡,非常不自然;用红外上行肉眼不可见,但速率相对较低。”迟楠说。
室内的背景光和电磁干扰对Lifi有一定的影响,复旦大学的科研人员在系统中使用了自行研制的窄带滤镜,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背景光的干扰;对于室内的电磁干扰,噪声主要在1MHz以下,他们在系统应用中也避开了这个频段。
迟楠表示:“Lifi的通信距离主要受限于发射光强度、发射接收光学天线和接收机的灵敏度的限制,所以我们要增加传输距离。一方面可以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或者增大LED的光功率,另一方面可以优化信号均衡和信号处理算法,使其在固有的硬件基础上传输更远。”
追求“更低、更高、更远”
迟楠认为,可见光通信尚未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除上行通道的问题外,体积尺寸也有问题。因为LED频率的改变,理想的设施是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就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的闪烁。但现在已有的设备,还无法达到如此小的体积,目前还没有商用的芯片组,将其集成在微芯片上,“功耗的问题、集成芯片和模块化的问题也需要考量”。
“Lifi技术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尽管Lifi技术还没有彻底产业化、商业化,但迟楠认为,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体积更小、功耗更低、速率更高、传输更远是其发展目标。“比如飞机、高铁,甚至餐厅的饭桌上,都可以使用Lifi技术,你只需要一盏台灯,就可以在手机上看高清视频、点菜或者呼叫服务。”
《中国科学报》 (2013-10-23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