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31
选择字号:
中兴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辅导专家芦东昕:
创新一定要比别人领先?
 
■本报记者 陈彬
 
在中兴移动通讯公司,芦东昕曾在新技术研究部负责新技术创新工作。此外,他还一直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辅导专家,主持开展中兴公司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因时常要与不同学校、专业的博士生打交道,对于国内博士生创新、创业能力,芦东昕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企业评价的三大指标
 
新技术研究部是中兴公司的重要研究部门,负责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在芦东昕负责该部门时,共有60余名博士在此工作。
 
“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在企业中一个销售额几十亿、上百亿的项目,也许就起步于一两个博士的科研。”芦东昕说,比如目前中兴公司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CDMA项目,就起步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两名博士的博士课题,而从课题到产业转化再到上市,一共经历了7年时间。
 
“这其实也是一般规律,即在企业,一个课题从立项到上市,一般都需要七八年时间,着急不得。”芦东昕说,而在研究过程中,企业除了要为研究者创造适宜的环境外,也要用各种指标对其进行衡量。在他看来,这样的指标主要有三点:IQ、EQ和AQ。
 
芦东昕介绍说,所谓IQ包括三个部分,即研究者的观念和思维方法、实际编程能力以及了解问题和需求的能力。“从目前我们接触到的博士来看,他们一般了解问题,认识客户需求的能力极其薄弱,相当数量的博士到企业后,都需要重新培养,否则很难开展独立工作。”
 
除此之外,EQ是指沟通能力和团队的管理;而AQ则是抗挫折能力。“一个成果需要七八年时间,其间要经历诸多挫折,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韧性。一个博士到成为独立的项目负责人,这三方面的能力都要提升。”芦东昕说。
 
真正的创新是什么
 
近些年,随着对企业创新的深入了解,一些之前看似明确的问题在芦东昕的脑海中却似乎不那么清晰了。“优秀博士的培养标准究竟是什么?所谓的‘创新’又是什么?”在发言中,芦东昕问道。
 
引出该问题的是芦东昕近几年看到的一个现状:在国外诸如谷歌、亚马逊等高技术公司,其研发团队的技术带头人一般在26~28岁之间,这些年轻人的研究成果很多已经得到了运用。也同样是这样的成果,如今正是国内一些年近半百的老教授带领大批博士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同样的年龄,在知名教授的领导下,研究的是已经应用的成果,这种研究算不算创新?如果算创新的话,这与在航天等领域的大型成果该不该加以区别?”芦东昕说。
 
事实上,在读博期间,芦东昕就曾重复研究过美国某研究中心在航天领域的成果。但在写成博士论文后,很多人并不认同,说这已经是国外三五年前的成果了。“但问题是,这样的成果在国内真正付出实施,一般要比美国晚20年。这种对他人研究成果的重复研究究竟该如何界定呢?换句话说,创新就一定要比别人领先吗?”
 
在芦东昕看来,如果别人领先的技术我们没有分析透,我们就需要有一大批博士从事这样的研究。但目前的状况却是,高校一般对此并不重视,反倒是经常要求一个博士生发表的文章就要怎样的“创新”。“对此,我是画问号的,这并不符合科研的规律。”芦东昕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1-31 第7版 理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