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并购是医药行业未来十几年的趋势。图片来源:www.ceh.com.cn
ABO是一种合作创新的方式。它以全球创新活动为服务对象,融合创新链条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实质化的运作机制,以中小企业的活力和专有技术推动创新效率的提升。ABO这支队伍正在国际舞台上显露身手,以其模式给后来者以启示。
■本报见习记者 王庆 实习生 段歆涔
国内生物药企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正在加速。
近日,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昭衍”)收购了拜耳制药在美国旧金山的研发和生产基地。这开创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海外收购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基地的先河。
而另一方面,本土生物药企与国际巨头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昭衍等企业选择了加入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这支集团军,抱团打天下。ABO这支队伍正在国际舞台上显露身手,以其模式给后来者以启示。
中国研发服务企业联合创新的步伐正在推进。
整合资源 博采众长
在ABO第二届执委会主席沈心亮看来,ABO是一种合作创新的方式。它以全球创新活动为服务对象,融合创新链条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实质化的运作机制,以中小企业的活力和专有技术推动创新效率的提升。
“目前国际上很多服务性大型跨国公司,可以集成资源,并围绕产业链、技术服务链整合配置资源。在国内,更多的是分散的中小企业,难以按照客户需求整合起来。ABO就是帮助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实现服务链的整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合作创新。”沈心亮向《中国科学报》进一步解释道。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业协会,ABO始终按照企业的架构运营,这也是ABO比较高效的原因之一。”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负责ABO运行的部长程伟表示。
ABO整合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等9家科研院所,会聚了3个国家工程中心、7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可共享的科技条件资源达10亿元。
成员已达38家的ABO,在新药研发产业链条上,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工艺研究等方面切入,形成了基因组相关技术服务、抗体及蛋白相关技术服务、药物安全性评价、化学合成与制剂研发、内部支撑平台等五大技术解决方案。
2012年,ABO收入突破18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北京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6.4%。其中国际订单收入达7.8亿元,同比增长14.7%,占总收入的42%。
进军海外 初尝战果
从2005年成立之初,国际市场便是ABO的重点目标。据本报记者走访ABO成员单位了解到,这些企业的核心成员中,有不少曾在跨国企业担任中高层,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并借助这一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产业链。
目前,全球前20强跨国公司都已成为ABO的合作伙伴。昭衍收购拜耳制药在美研发基地成为ABO成员拓展国际版图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据ABO执委、昭衍董事长冯宇霞介绍,该公司将依托该基地,投资1亿美元建设占地面积300亩的“美国昭衍创新园”,为硅谷中小型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提供企业孵化、技术支撑、国际合作等服务。
“此次昭衍收购拜耳美国硅谷研发及产业化基地,以及之前的义翘神州与美国生命科技公司(Life Technologies)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康龙化成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伙伴关系,是ABO国际化的重要突破,符合联盟的定位——服务全球创新。”程伟对《中国科学报》表示,“ABO将充分利用‘美国昭衍创新园’位于硅谷的特殊地位,将其作为ABO国际市场开拓、技术合作与引进的战略支撑点,起到‘桥头堡’的作用,进一步参与全球创新,扩大ABO联盟品牌国际影响力。”
梳理过去一年ABO的国际化动作,可以发现其面向高端的趋势。
拜耳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业务涵盖医药、化工以及农业范围内的多个领域;Life Technologies是一家全球性的生命科学公司,有160多个国家的客户凭借其产品和服务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阿斯利康则是一家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制药巨头。
此外,在过去的一年中,ABO以组团方式,借助美国生物技术大会(BIO)、韩国Bio Korea、日本BioJapan等知名国际平台及路演等方式,拓展北美、欧洲和日本市场,在加深世界各国对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认识,提升联盟国际影响力同时,联盟成员的业务也借此得到快速发展。
企业联盟 助解困局
近年来,国外制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困局便是:新药研发越来越难,传统制药巨头难以维持原有的研发和运营模式,纷纷“瘦身求变”,欧美疲软的经济更是加剧了这一变化。
美中医药开发协会中国主席(2010~2012)陈力向《中国科学报》表示,传统意义上的制药巨头往往横跨多个药品领域,但如今都不约而同地剥离非主干业务,主攻优势项目。
这一趋势,使得一类被称作CRO的研发服务公司兴起,ABO联盟的成员单位便以CRO为主。
所谓CRO行业,指大型制药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研发环节外包,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省30%~50%的成本。
据统计,这一研发模式已经约占全行业研发总量的40%以上。当前半数以上的制药企业都利用它来开展药物研发。
事实上,跨国CRO公司对中国市场非常看重,已经开始联合本土CRO力量,比如, Parexel收购精鼎, PPD收购依格斯等。这类临床CRO联合重组之势正在升温。
这一过程中,部分CRO选择以联盟的方式“抱团打天下”。
继以北京资源禀赋为依托,涵盖研发产业链各个阶段的ABO之后,亚太临床试验联盟(A-PACT)于去年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初期发起成员包括润东医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及其股东之一——日本的ACM株式会社、韩国的C&R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台湾地区的弗吉尼亚合同研究组织有限公司。
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CRO联盟的相继成立,将发挥整合优势,有助于解决新药研发的困局。
《中国科学报》 (2013-01-30 第6版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