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德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7 8:54:51
选择字号:
夏日里的蝉
 
■王德华
 
很久就想写写夏日的蝉。开始有这个想法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听到了印象中久违的蝉鸣。也许是很久没有留意了,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天的蝉鸣印象很深。蹑手蹑脚走近有蝉鸣的树下,突然就没有声音了,最后也没有看清蝉是躲在哪片树叶的后面,长得什么样。
 
再一次印象深的是2009年夏,去日本京都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居住的旅馆离会场很远,需要换几次地铁。出旅馆,过一条街,是一条郁郁葱葱的树林掩盖下的小河。沿着小河边上的小道,走一段路坐地铁去会场。早上走在这段路上,一阵一阵轰鸣似的蝉鸣着实吸引了我,那实在是有节奏的大合唱。喜欢那种合唱,所以不感觉刺耳,停下脚步,昂头望着河边的树林,静静听,那是盛夏的欢唱,歌声里送来夏日的燥热。
 
后来开始留意夏日的蝉鸣。这几年在北京也很容易听到。今年在园区的院子里,也听到了。想起早些年在西北的那些岁月,记忆中没有夏日的蝉鸣。不知道这几年青海省西宁市内是否能听到这种声音。
 
记忆最深的自然还是孩童时代。那时,夏日的晚上会到树林里去摸知了猴(山东方言叫“节流鬼”,就是这个音,没有蜕皮的。一旦蜕皮,就叫“节流”了,就是我们说的蝉)。知了猴一般是晚上从地下爬上来,顺着树干向上爬,有时候在地上就能捡到。之所以摸,是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手电。有照明设备的,就算很先进了。一晚上总能摸几个知了猴,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摸十几个。有时候在院子里躺在草帘子上乘凉,会突然感觉有活物爬到身上来,往往会吓一跳,继而是喜悦。
 
我们家院子里,每年都能抓到知了猴。有时晚上没有发现,早上太阳出来前,刚蜕皮、翅膀还没有硬的时候,在咸菜缸旁边的石榴树上、槐树上、楸树上,还有南院的那一丛藤萝上,就会很容易看到、抓到。记得一到夏日,母亲就会专门准备一个咸水坛子,或者用一个盛咸菜水的碗,捡到知了猴或蝉的时候,就放到坛子里去,积攒着、浸腌着。等积攒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母亲就会用点油,炒一炒、炸一炸,还加点黄豆一起炸,那是绝美的味道,从来没有吃够过。
 
一个夏季,母亲可以炒炸几次,那都是每每期盼的日子。吃的时候,先吃知了猴的腿,然后是头部、胸部,留着颈部最后吃。知了猴的脖颈处是最好吃的,肌肉多。知了或者蝉,也就是蜕皮后的知了猴,就差点了,油炸后很扎嘴,头部、胸部都空了,不饱满,只有颈部那一点点肌肉了,外壳还很硬。知了的种类很多,我不清楚分类学上有多少种,我们村里根据蝉鸣的声调命名的有“节流”、“度老”、“稍钱”、“问英娃”等。
 
我们村子东是一条安丘县城通往景芝镇(景阳春的产地)的大公路。公路两边是茂密的白杨树。路边的树和农田之间,隔着一条沟。小时候,在傍晚,我们会顺着公路边、大沟两边,寻找等天黑下来才爬出来的知了猴。有些眼尖的,一会儿就发现那看似薄薄的一层土下掩盖着的深深的圆洞洞。用小指或者细细的硬枝条将那层土皮轻轻一挑,刚才看似很小的细口立即出现一个天地,知了猴已经爬到了洞口顶部,就等着天黑后,冲破土皮爬上来。所以,这时要小心引导知了猴上来,一旦不小心或用力过大,知了猴就会收缩腿脚,掉进那深深细细的洞里,如果没有带深挖的工具,会很失望。发现别有洞天的小洞口的感觉是无比兴奋的,很是享受那种发现和收获的感觉。
 
同样,在早上会让父母早早叫起来,在太阳出来前,跑到公路边上,捡那些刚蜕皮的蝉。很多时候,路边的树干上,树枝上,玉米杆上,谷子叶子上,路边小树上,经常发现刚蜕皮后身体还乍黄的蝉,也有蝉与蜕还没有完全分离的,也有刚分离,蝉在上边、蜕在下边的,在翅膀没有硬之前,很容易抓住。太阳出来了,翅膀变黑了,就不好抓了,蝉受到惊吓就飞走了。
 
还有值得写一笔的是粘知了,用竹竿和面筋粘,时间是在大中午最热的时候。面筋的制作是这样的,抓一把家里的小麦,放在嘴里咀嚼,跟咀嚼口香糖一样,咀嚼透了,吐在手心上,然后慢慢将手伸在水中,小心冲洗,不断揉洗,最后剩下的就是面筋,白白的。将冲洗出来的面筋放在梧桐叶或蓖麻叶上,包起来,过一会儿,面筋就很粘了,可以用来去粘知了了。粘知了是一个技术活,要有耐心,有敏锐的眼力。当带着面筋的竹竿慢慢接近树上的知了的时候,看到突然起飞的知了的翅膀粘在了面筋上,将竹竿放下,取下知了,放在塑料袋里。
 
也曾见到过生产队里晚上加班的小伙子们,用汽油灯去照去抓知了的情况。知了大概有向光性,汽油灯很亮,放在树下,然后用力晃树,树上的知了就会落在地上。有时候他们会抓半水桶,回来后用油炸着吃。一般人是没有这种捕捉工具的。
 
记忆中还有蝉蜕,据说这是一味中药。当时村里的供销社专门收购蝉蜕,价码还不菲。蝉蜕要干燥、完整,残缺不全的、破碎了的就不值钱了。我每年夏天都会去捡一些蝉蜕,小心在家里积攒着,等到没有了蝉蜕,就去村里的供销社卖掉。靠这个,能赚一点零花钱,可以买支带橡皮头的铅笔、买个记录本,甚至会买一支钢笔。
 
据说知了猴成熟很慢,要在地下很多年才能长大,听说过种知了猴的。知了是把卵产在树枝里的,知了产卵后的树枝会慢慢枯死。把枯死的枝条捡来,埋在地下,过些年就会收获知了猴。不知道谁有这样的经历。老人说,柳树下的知了猴多,知了喜欢在柳树上产卵。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样,见过秋末会有一片一片的柳树枝干枯,大人说那是知了产卵的原因。
 
这就是我小时候夏日里关于蝉的记忆了。
 
 
《中国科学报》 (2012-09-07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