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芮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我在深圳湾向着对面的香港说再见的时候,这一年在香港大学交流学习的经历已在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时间虽短,但是港大这所学风严谨、海纳百川的大学留给我的印象,依然如维多利亚港的海水一般时时冲刷着我的记忆。
不一样的学术
港大的课程具有很大的师生互动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tutorial(个人辅导)。所谓的tutorial,是助教利用课外时间安排的习题讲解、课程附加内容的补充等。许多教授上课来不及细讲的内容(例如公式的推导、技术的应用等),都会在tutorial中由助教进行详细阐述。此外,tutorial也是及时解答同学疑惑的好机会,我有许多概念、原理甚至错误都是在此澄清的。对大一新生来说,tutorial是强制的,因为它保证了学生基础课程的掌握。
还有一种叫做Open Book Exercises(开卷练习)的内容。第一次在课堂上拿到一份写着OBE的题目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低头苦思并写下自己的思路,可是老师却说:“Come on guys, you should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Open your books, and refer to your notes!(来吧,同学们,你们应该互相讨论!打开书,并参考笔记!)”在师生的讨论中,一道题目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长久以来,我对工程的印象就是“解决问题”,而港大的考试十分注重对原理的理解,甚至工程学院的课程考试都要考至少50%的原理理解和叙述。在港大,只有先弄清原理,才允许进行下一步的问题解决和方案设计。这样的考试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对扎实基本功很有帮助。
不一样的文化
图书馆前的中山广场时常举办辩论赛和讲座,校园里时常有对社会热点的讨论;每个学期都会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展示本国文化;民主墙是言论自由的地方,只要符合规定的程序,任何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对事情的观点……
在港大校园内,理智的声音却从未缺失。
2012年初,香港《苹果日报》刊登了一则广告,以蝗虫形象丑化赴港生子的内地双非孕妇(即孕妇及其丈夫均非香港户籍持有者),并掀起了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的矛盾。
民主墙内有这样一则言论,是由两位香港本地学长申请并张贴的。言论否定了张贴反双非海报者的做法,并呼吁大家理智对待该问题,应由政策的改善来解决此问题,而非用极尽丑化的讨论去煽动公众支持。
除了香港本地学生外,在港大的内地生也积极利用民主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反对形象丑化和指责的扩大化,并号召“中国人团结一心解决问题”。
除了表达观点的自由和开放之外,程序的严谨也是港大的习惯。例如在民主墙内张贴的海报,都附有张贴者的学号,这也是一种对自己言论负责的态度。
(作者系浙大充电信息工程学系学生)
《中国科学报》 (2012-08-15 B4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