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雨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15 4:58:57
选择字号:
到西班牙去看房子
 
■单雨歌
 
少就是多。“Less is more.”
 
现代建筑四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他自己是不是很清楚地意识到,从此以后,这句至理名言和巴塞罗那德国馆的简洁平面会将无数学子钉死在建筑师这条曲折的路上。
 
作为一个建筑系学生,我刚入校时,老师就将练习绘制德国馆平面作为建筑设计课的起步训练。因此,在获得了去西班牙交流项目的机会后,巴塞罗那德国馆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行程表上的第一站。
 
它坐落在山脚,和山顶上古典风格气势恢弘的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馆一比,显得有些不起眼,可却是完全不会被人们错过的。
 
近一百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恪守着建筑师当年“少即是多”的格言。100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周围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栏杆,只有一个管理员兼收门票,路过的人都可以靠坐在水池边的台地上。
 
可是,就连一百米开外,绿化带的篱笆上都会挂着金属铭牌,上面画着黑白矩形组成的德国馆简洁立面,旁边用最中规中矩的字体标注着“mies barcelona(巴塞罗那)”。
 
整个建筑就如同教科书上写的一样干净纯粹。形体很简单,外观就是一片方盒子。构成建筑的钢材、玻璃、大理石,无不展现着它们最原始的朴素质感。可以说,这里没有任何一点装饰,但是也可以说,它们已经成为了装饰本身。
 
走进建筑内部,简简单单的几片墙,不完全隔断,也不完全开敞,让整个空间忽然迂回起来,增加了不少奇妙有趣的小视点。
 
我到的那一天,巴塞罗那正下着瓢泼大雨,整个德国馆里面只有我一个人。也正因为如此,光洁的金属表面得以完整地反射出周围的景致,我可以慢悠悠地打量每一处细节,甚至蹲下身去查看铺地的花纹而不用担心被人踢到屁股。这大概也算是“少即是多”的一个旁证。
 
现在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是为了纪念这一时代性的建筑,专门在原址上原样重建的。
 
“Less is more”,密斯·凡·德罗是一个德国人,58岁的时候他去了美国,而我是一个中国学生,此刻在西班牙。这个世界,应该“少”什么?又会因为“少”而“多”出什么?
 
1929年的世博会,只有14个国家馆,虽然很“寒碜”,却是今日“盛况”的起步。密斯·凡·德罗的经典之旅,也从这里起步。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少就是多”会从此扭转了世界的审美,德国馆像其他的13个世博馆一样,被拆了。一直到1996年,唯有它,又重建了。而这时,密斯·凡·德罗的追随者们已经把“少就是多”幻化成无数张建筑设计图,随风吹遍了世界。比如杭州的大街上,一幢幢蓝灰色调线条干净硬朗的高楼,就像雕刻着密斯·凡·德罗的名字,一看就知道设计师是德国人或者是从德国回来的中国人,或者是在德国的什么人……总之,也许有一天,我们中的一个,会努力把图纸简约到只剩下一个方盒子,之后再重新开始膜拜高迪。
 
巴塞罗那原本是属于高迪的,夸张、绚丽、花一样的高迪,1884年的高迪,永远让孩子们激动的高迪,今天依然出挑、醒目却又是丝毫不突兀地与“少就是多”共存着。
 
这就是西班牙。这就是世界。
 
(作者系浙大建筑工程学院学生)
 
《中国科学报》 (2012-08-15 B4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问世 油菜素内酯调控棉纤维伸长的机制
基因“开关”控制植物细胞器演化速度 研究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