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双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15 4:58:57
选择字号: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掌门人尤肖虎
 
■本报记者 张双虎
 
自国际4G(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开始征集以来,中国的提案数占将近四分之一,中国拥有的核心知识产权达到10%以上。从2G时代的全面落后,到3G时苦追猛赶、缩小差距,再到4G时实现齐头并进和局部领先,在20年时间里,中国移动通信技术从一片空白发展到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在移动通信技术这一应用性很强的领域,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中总能隐约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身影,如幕后英雄般默默资助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
 
移动通信“筑路人”
 
“估计再有两三年时间,我们就能体验到4G技术带来的乐趣和便利。”近日,被称作中国3G、4G掌门人的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对《中国科学报》说,“但这其中产业链很长,不仅有通信技术的问题,还有网络建设、芯片产业、服务水平,包括市场推广、用户接受和照片发放等一系列问题。”
 
尤肖虎用“筑路”来比喻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升级,就像空中的高速路,随着通行的车辆越来越多,道路会出现拥堵,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拓宽路面、提高道路条件来攻克这一难关。如果把这条高速路拓宽10倍,把路基建得更好,使车辆通行速度提高10倍,两者叠加,整条通信高速路的流量可以提高100倍。”
 
在2G时代,国内所有手机用户中,只要有5%的人想用手机看视频,我们的无线宽带就会面临瘫痪的危险,而现在想用手机宽带业务的人增长太快,如果不提升单位带宽的数据流量,根本就无法支持未来业务的发展。
 
今年2月,由东南大学领衔完成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的理由是该技术解决了“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这一世界性难题,简单说,就是解决了4G下载速度的问题。
 
尤肖虎介绍说,在4G时代,用手机上网的速度将是现在的1000倍,用4G手机下载一部电影也不过短短十几秒钟。
 
“中国的4G标准是全球4G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国7个省、市已开建试验网,预计明年就会有试验号放出。”尤肖虎说。
 
忘不掉的第一个“馒头”
 
“我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如果没有这个项目,研究工作可能就没法开展。”尤肖虎说。
 
尽管尤肖虎担任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未来移动通信总体专家组组长等职,先后牵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FuTURE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等多项课题,但提起自己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感激之情仍溢于言表。
 
上世纪90年代初,尤肖虎博士刚毕业就获得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虽然项目经费不多,但那对他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使他能够开始在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方面进行开拓。
 
1992年,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国际发达国家已趋成熟,在国内却是一片空白。尤肖虎临危受命,领衔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从零开始研究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4年后,尤肖虎团队研制码分多址(CDMA)技术接收机时已经能够自己开发整个系统,和国外的手机互通,和国外的基站互通。
 
“当时我们组装的手机比手提电脑还大,尾巴上还拖着一捆线,虽然样子不好看,但能和国外商业网相连,也能通话。”尤肖虎说,“这特别振奋人心,这说明我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个技术。”
 
领跑移动通信
 
1998年,尤肖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与此同时,他也获得“863”等项目的资助。
 
“‘863’项目和‘杰青’项目资助的侧重不同,‘863’项目偏重技术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偏重基金理论研究。”尤肖虎说,“而移动通信系统中普遍存在一些基础理论问题未能解决,‘杰青’项目给了我深入基础理论研究的机会与动力,我们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中,‘滑动能量窗接收技术’的提出就得益于‘杰青’项目的资助。”
 
1999年,尤肖虎被推选担任由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尤肖虎带领20多个科研单位的3000名科技人员协同攻关。2001年7月,在3G研发关键的网络化集成过程中遭遇到瓶颈制约时,他在北京信息产业部的一个研究所里,一个多月没出大门,和科研人员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技术路径和症结所在,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3G技术发展的既定目标,包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
 
2003年,尤肖虎以该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攻克3G之后,尤肖虎团队又踏上了攻克4G的征程。
 
尤肖虎带领实验室的高西奇、赵春明、潘志文等人组成的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4G研究团队,联合一批高校与企业,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十几年来对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深厚积累,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广义多载波并行传输”、“普适多输入多输出传输”以及“双涡轮迭代接收”为特征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并率先将多项成果推向工程实践和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使灾区的通信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无法迅速恢复。尤肖虎与FuTURE项目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危急关头,在唐家山大坝及堰塞湖下游区域沿线布设14个监测点的远程无线监控系统,成为指挥部及时获取前线视频信息、了解大坝泄洪状况和下游流域安危的唯一手段。
 
在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以及2011年深圳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安保工作中,该系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室通过与华为公司等多个企业合作开发,宽带移动通信逼近传输技术被应用于有关产品,已行销世界多个国家,被众多运营商投入运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华为公司等一批企业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中赢得先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杰青’是资助人才的项目,它对项目承担者的约束和成果要求不多,这样,自由探索空间才会更大,更容易出创新成果。”尤肖虎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8-15 A3 基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问世 油菜素内酯调控棉纤维伸长的机制
基因“开关”控制植物细胞器演化速度 研究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