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据北京市医改办、北京市医管局消息,北京市已从7月1日开始在友谊医院试点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收取医事服务费。并称公立医院的收入将主要取决于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技术、水平、态度,取决于患者是否满意。
试点医药分开,是这一轮医改实质性一步。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规划》提出要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
北京市开始试点具有风向标功能,从友谊医院公布的医事服务费标准看,应该说,有足够的合理成分,尤其是医保“扛大头”,对解决“看病贵”或有釜底抽薪作用。
医疗改革核心是机制体制的“革命”。一直以来的“以药养医”机制下,廉价药总是“短命”,大处方总是“长寿”;医德高尚总是少数,创收总是大众;拒收红包总是“稀罕”,笑纳红包总是“流行”……网友气愤了:穿白衣的未必是天使,也许是“白无常”,“坏制度能把好人变成坏人”。
红包、大处方、拿回扣等又加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并加速医德的沦丧。医改就是消除“机制性弊端”,形成医药分开的新机制并释放出“制度善意”。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是“穷人经济学”或“民生经济学”的药方。实行医药分开,关键在于财政给力,起码是“财政补助为主、医事服务费为辅”。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生,理所当然。
“民生是高回报的投资。”这是时任陕西省神木县委书记郭宝成对神木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一年多时间以来最大的感触。2009年3月1日起,有40万人口的神木在全县全面实施“免费医疗”,民众从免费医疗中得实惠,政府也“赚了一大笔钱”,进入良性循环。
对这几年来的医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很必要。据悉,审计部门已经对这一轮医改进行了一次“绩效审计”,发现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某些药品价格居然更高等一系列问题。
近日,深圳市检察院通报称,已对该市市、区两级13家医院的16名管理人员以涉嫌受贿犯罪立案侦查,其中包括9名正(副)院长、7名科室负责人。我们既不能沉浸于已取得的成绩与效果而沾沾自喜,又不能由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闷闷不乐。
我可以“医”,你不能“改”。困难与挑战同在,医改推进中,后面或会面临着更多更大的矛盾与阻挠,各方利益的博弈只会加剧。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与准备——这一轮医改的初衷不能“改”,破釜沉舟告别旧机制的决心不能“改”,既定的规划与方案不能“改”,民众参与改革的热情与智慧不能“改”。
《中国科学报》 (2012-07-10 B3 健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