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海
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严重超编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日前实地调查发现,该局核定编制54人,实际在岗75人,还有40人“退二线”,基本不用上班,超编一倍左右。武穴市教育局局长王卫平说:50岁的人退二线,的确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当时就认为这也是改革的成本”。(7月9日《京华时报》)
改革需要付出成本,但这个成本绝不是“浪费”。事实上,改革当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未经探索不可能走出最正确的路,这个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个“试错”的过程,但“试错”不是“浪费”。如今该教育局却将“浪费”作为改革的手段,如此颠倒黑白的思维方式,着实令人错愕。
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将“浪费”作为改革的成本,表明要么当地对改革没有清醒的认识,将所有政府内部的管理举措都冠之以“改革”的名义,曲解了“改革”的本义;要么是教育局在改革的问题上存在抵触,希望借“文字游戏”来掩盖不改革的实质。此种逻辑的可怕之处在于,利用公众对改革的期盼,为少数公职人员牟利,而将各种浪费都归结到改革的头上,不仅不去控制行政资源的浪费,反而更加理直气壮。
改革是个好东西,但不是一个啥都能装的箩筐。许多地方政府往往喜欢将各种活动都称之为“改革”之举,甚至为一些恶习陋习贴上“改革”标签。但皇帝的新衣掩盖不了裸体的事实,浪费与改革之间不是“伴生”关系,而是敌对关系,改革首先就要改掉浪费。对于武穴教育局的“改革”之举,当地政府必须给予公众一个交代。此外,更要警惕这些乱贴标签之举。不然,还会有更多挂着“改革”标签却不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的荒唐剧出现。
《中国科学报》 (2012-07-1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