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 |
“14+6”研发构架引领产业发展 |
|
■本报记者 沈春蕾
“常州中心的特色是以研发为主导,因此我们大力推进分中心建设,以吸引更多的研究院所,增强中心技术转移转化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以下简称“常州中心”)主任骆敏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14个分中心,6个以研发为主的研究所,共同构成了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服务于常州地区的先进制造产业。
推进实体化平台
“常州中心以平台为根基、研发为基础、产业化为目标。”骆敏舟说。通过不断强化平台建设,常州中心为研发及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常州中心以实体化为主线,通过引进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提升相结合,打造研发能力强、产业化目标明确的创新平台。
当前,正在筹划的江苏中科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将具备事业法人资格;已经完成注册的常州中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独立企业法人,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常州中心还将筹划中科机器人公司投资参股建立2~3个高科技产业化公司。
常州中心不同体制的单位承担不同的责任,以提升研发和产业化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常州中心整合和集聚相关研究所的技术力量,由常州中心牵头,组织申报重大项目,提升中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法人单位,常州中心投资建立多个产业化公司,促进常州科技成果规模产业化。
其中,中科院常州科学与艺术融合技术研究中心由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常州创意产业园共建,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在常州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主要任务是建设3D数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恐龙复活、魔幻演艺和3D影视作品生产发行三大产业化项目。
该平台作为江苏省首个3D数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后将立足常州、服务江苏、辐射全国,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科学与艺术融合支撑。这是江苏省科技厅在创意产业领域布局的又一重大载体。
虽然常州中心本身是非法人的事业单位,但下属的多个平台已经具备独立法人身份,一些非法人事业单位也在政策引导下,推进技术成果在平台的转移和转化工作,可谓双管齐下。
科技和产业并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常州中心的立足之本和发展的源泉,“常州中心通过科技对接,一方面为科技成果寻找承接载体,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技术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使研发与产业相结合,为产业经济服务。”骆敏舟说。
常州中心下设多个分中心和研究平台,通过重视研究所的基础研究,常州中心把“顶天与立地”相结合,在先进制造技术相关领域,打造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方向,为高层次的应用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常州中心以坚持科技对接为促成项目合作源泉,只有把科技对接抓深、抓透,让研究所与企业充分交流和沟通,才能碰撞出合作的火花。因此,常州中心将该列为工作重点。
2011年,常州中心积极配合市科技局举办了“2011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展示洽谈会”,有40余家中科院的研究院所参会,与会专家及企业家超过2300人,现场签约项目100个,成为一场科技盛会。
此外,常州中心还组织相关研究所参加了上海工业技术博览会、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合肥创新要素对接会、徐州科技成果对接会,以及宿迁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多个综合型对接洽谈会。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常州中心的各研究所与近百家企业进行了科技对接,形成40多个合作意向。
在2011年,常州中心组织参加江苏省外科技对接活动9次,常州市内专题对接活动12次,带领研究所走访企业30多次,4个研究所全年共走访企业300余家。2011年,常州中心产业化合作项目已达168项,比上年增长了35%。
引进高素质人才
在常州中心产业化发展所需的各类要素中,人才成为关键性要素。大量高层次人才成为常州中心的高水平平台建设、高科技产品研发,以及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常州中心所拥有的人才水平和数量,即为中心实力的彰显。“人才关系到常州中心未来发展的广度及深度,也关系到中心发展的持续性。”骆敏舟说。
尽管研究所对人才队伍建设颇为重视,但是,一方面研究所依然缺乏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又因自身实力和经济压力所限,研究所在承担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利用方面吃力。这致使研究所发展速度不够快,开发的成果技术水平尚不够高端,从而又会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制约研究所的发展。常州中心正在努力解决该问题。
在常州科教城优越的人才配套政策及中科院研发平台集聚效应的辐射下,常州中心源源不断地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于此。2011年,常州中心推出了“龙城英才”计划,中心有4名海归人才得到了常州市人才项目的支持。
常州中心建立了6个研究所,基本上都是地方事业法人。2011年2月,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与中科大联合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并揭牌运行,该基地正式对外招生,这对于常州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体制和机制是解决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发展速度、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要素。”骆敏舟说。然而,体制机制创新说易行难,关键是要认真分析、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道路。
常州中心在人才使用中,采取适“可”而止机制;在产业公司的建立模式上,采取逐“利”机制;在中心法人化过程中,采取唯“实”机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常州中心正在争取各种机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与学习,增进了解与合作,促进提高。同时,常州中心利用各种机会,提升中心的影响力。
通过接待来访和组织外出学习交流,常州中心吸取他人在产业化项目推广、科技项目管理、人才引进和激励,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
最近一年来,常州中心除与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戚墅堰科技局举办各类科技对接活动外,还组织江苏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LED应用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
《中国科学报》 (2012-07-07 B3 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