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熙檀
“服务的人越多,你的效能就越大。”中关村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办公室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句话。而这句话得到了很多技术转移转化从业者的认同。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竭力证明: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地活动。
“用亚当·斯密的思想做不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转移转化从业者认为,不能利己,必须利他,是成果转化成功的基本前提。
然而,扭曲的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我肯定往往完全取决于社会评价,而非自我认知。后者往往令个体缺乏安全感。
在研究院所和高校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群体: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对研究工作满怀热情,甚至打地铺睡在单位里,研究成果时不时地登上了Nature、Science杂志的版面。
诚然,瞄准科学前沿,勇攀科学高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有什么用,研究的目标是什么,是更应该值得人们深入、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精英可能三十几岁就能够成为院士,得到很高的荣誉,但是,他们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却思虑甚少。”一位从事过研究、致力于成果转化二十余年的研究所所长这样说。
在一个个荣耀的社会符号包装下,个体往往会陷入一种自我迷魂的状态,将社会俗化的评价标准作为对自己的最终认可。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群体对社会责任、对国家使命缺失担当。
所幸的是,在研究人员的队伍里,已经逐渐演化出一个具有社会和产业服务意识的群体,而且他们正在发展壮大。
“我没有时间去作那些基础的技术研究,我所确立的研究方向,都是看到市场或产业的现实需求和问题,然后倒推寻求技术突破。”说这番话的是昔日研究所里的一位技术骨干,如今他把90%的精力放在了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推广上。
肩负院地合作职能的一些负责人,在一次次敲响市场大门之后,也深刻地体会到,攻克那些来自市场一线、企业又无力通过自身科研力量解决的问题,既发挥了研究机构的科研优势,又满足了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企业愿意投资,认为你这项技术好,那么它才是真的好。”拥有这样思想的一批人,开始走出狂热的个人喜好追逐的圈子,走下科学研究高高在上的神坛,鄙视那些因逐利而不惜重复劳作,或追逐热点的人。
有些研究人员在自己的领域里钻研至深,有些研究人员触类旁通,可能在一些相关领域里亦有建树。还有一些人认为,一生只要做好了一件事,能够为社会产生效应足矣,而这类人,已经从社会评价的框架走向自我认知。
《中国科学报》 (2012-07-07 B1 园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