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7 6:10:14
选择字号:
一周科技博览
 
胚胎干细胞移植有望治疗糖尿病
 
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扬森研发公司共同完成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通过向罹患糖尿病的实验鼠移植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够成功使实验鼠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接受干细胞移植后,研究人员停止向患有糖尿病的实验鼠注射胰岛素。三四个月后,实验鼠即使被喂食大量的糖,也依然能够保持健康的血糖水平。现在该研究正在寻找一种保护干细胞免受免疫系统攻击的合理方法,从而使移植最终可以在不需要免疫抑制的情况下进行。这一新发现有望为寻求治疗糖尿病的新疗法铺平道路。
 
多走路可降低患糖尿病几率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通过研究发现,在患糖尿病风险高、锻炼少的人群中,每天尽可能多走路的人出现血糖失调问题的几率会比较低。有1800多人参加了这项实验,他们佩戴了一周时间的计步器,计算他们通常每天走多少步路。这些参与者因为缺乏体育锻炼,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研究开始时,这些人中并没有糖尿病患者,但5年后,有243人患上了糖尿病。结果显示,在每天步行不足3500步的人群中,约有17%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而每天步行超过3500步的人,有12%患上了糖尿病。在考虑年龄、吸烟情况以及其他糖尿病风险因素后,研究人员认为,和走路最少的人相比,走路最多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29%。
 
吸入性一氧化氮有望用于抗菌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称,研究证明,当吸入性一氧化氮浓度达到100ppm(ppm是指百万分之几)至200ppm的剂量时,具有有效的抗菌作用,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使用吸入性一氧化氮有望成为一种便宜而又有效的抗菌新疗法。一氧化氮是针对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物的一种抗菌剂。在心肺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吸入性一氧化氮已经被发现有一定价值。
 
新马桶可将粪便变燃料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型马桶——非混合真空马桶,可以将人类粪便转变成无味而安全的燃料。这种气态燃料没有臭味,可取代天然气用于煮饭。这种马桶可将人类排泄物分离为固态和液态两部分,其中液态部分被加工成磷等化学物质用于制造肥料,而固态部分则被送入一个生物反应器中产生气态燃料。另外,这种马桶还最多能够节约90%的冲洗用水,利于环保。
 
日本发现大型海底稀土矿床
 
东京大学教授加藤泰浩率领的研究小组称,在日本专属经济区海底发现了大型稀土矿床,推测其稀土储量相当于目前日本稀土年消费量的220倍以上。研究人员采集了位于日本最东端的南鸟岛西南约310公里的日本专属经济区深海海底海泥,对海泥样品分析发现其中含有高浓度稀土。该研究小组在该区域调查后推测,这里的泥矿床面积至少达到上千平方公里,稀土储量非常丰富。
 
世界最古老动物或可追溯至5.85亿年前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称,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或许可以追溯到距今5.85亿年前,比原先认为的5.55亿年前要早3000万年。科学家对在乌拉圭发现的有动物爬行痕迹的化石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显示留下痕迹的动物应生活在距今5.85亿年前。这种动物在堆积物上留下了宽2毫米至3毫米的爬行痕迹。研究人员据此推断这种动物是一种类似蛞蝓的动物,拥有左右对称的身体,体长1厘米左右。
 
巴西发现三种新食肉植物
 
日前,植物学家在巴西热带草原发现三种新的食虫植物。这些植物非常罕见,是园艺植物金鱼草的“亲戚”。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并不具有任何攻击性,但其叶子可以分泌黏性物质,因而能够诱捕小蠕虫等生物。另外这些植物叶子表面还拥有一种能够消化动物尸体的酶素。科学家们用装载了氮同位素的蠕虫“喂养”它们。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他们发现蠕虫体内的部分氮同位素被植物吸收了。
 
不孕工蜂通过胞弟妹提高基因遗传率
 
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虽然工蜂没有繁殖能力,但通过提高自己“胞弟妹”的生存率,也间接提高了自身基因的遗传率。一种名为“盐川小花蜂”的蜜蜂中,除了群居的蜜蜂外,还有一部分雌蜂有单独筑巢的特性。通过对这种蜜蜂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蜜蜂集体生活的蜂巢中,幼虫生存率达到约90%,是雌蜂单独筑巢时的9倍左右,后者在成虫出外觅食时幼虫得不到照管,可能被其他动物捕食,生存率大幅下降。日本这一新发现首次证实了“汉密尔顿法则”,也有助于研究人类的社会性合作。
 
“上帝粒子”极可能存在
 
7月2日,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布,该实验室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的数据表明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极可能存在。该实验室表示,科学家在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500万亿次正负质子碰撞产生的残骸中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征兆,并将其质量范围压缩至118至132Gev/c2间,不过,这些征兆还没有进入能够证明这一粒子存在的科学门槛,因为它们也可能来自其他亚原子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理学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理论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其自旋为零,其他粒子在它的作用下产生质量,为宇宙形成奠定基础,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证明它的存在。
 
疑似“上帝粒子”现身
 
7月4日,位于日内瓦的欧洲原子核能中心向全球宣布,该中心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均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新亚原子粒子,这种粒子与之前预言构成质量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特征一致。“紧凑缪子线圈”(CMS)和“超环面仪器”(ATLAS)的研究人员分别通过对大型强子对撞机取得数据分析后发现了在125~126吉电子伏特质量区间存在一种新的粒子,数据的确定性为6西格马,即理论物理界可以确认“发现”的水平。目前仍有部分数据在分析中,4日展示的分析结果预计将于7月底发表,而更加完整的研究结论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提供更多数据后,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科学家表示,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即便这只是一个初步结果,也能为人们解答宇宙中质量如何而来这个问题提供重要线索。(张章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2-07-07 A2 环球)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首栋建筑提前完工 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正迅速破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