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5 5:49:40
选择字号:
质量与安全是永恒追求

 
■本报记者 张思玮
 
《中国科学报》: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部分检验人员养成了高端检测仪器的依赖症,忽视传统的检验手段如手工镜检在疾病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对此,请谈谈你对高端科技的自动化检测系统与传统手工检查方法的一些看法。
 
续薇:随着科技发展和学科交叉渗透,检测系统中仪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仪器在检验亚专业应用的覆盖越来越广,仪器的高精密度与多参数、高智能与高速度等特点,使得检验科最大可能地在最短时间内,为临床及百姓提交检验报告,同时,检验科的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为检验结果互认提供了保障。
 
但自动化检测仪器在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思考:操作人员对仪器性能了解怎样?能否读懂仪器的外文界面?掌握调整因子参数的方法了吗?仪器的双向通讯功能启用了吗?自动审核、细胞筛检、数据复检规则建立了吗?建立后实施并验证了吗?
 
所以,实验室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提高实验室软件能力水平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应用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同时,检验科应该充分重视传统的检验手段。
 
这些理念涵盖在检验医学的各个亚专业,如自动化的血细胞分析仪后的血细胞筛检、体液细胞自动化仪器计数后的复检等。
 
以血细胞形态学为例,血细胞形态发生病理改变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能无法准确识别而需要涂片人工复检。科室的专业组便根据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推荐的41条复检规则制定了适于我院的复检规则。通过人工复检,协助临床诊断了某些单纯依赖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诊断的白血病、疟原虫感染、病毒性感染等。
 
《中国科学报》:贵科室在实验室质量管理、生物安全管理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续薇:质量与安全是检验科永恒的话题,提供准确、快捷、全面、方便服务是不变的目标。多年来,我们以满足临床需要为前题、以方便快捷的服务为宗旨、以检验数据准确可靠为保证、以规范化管理为质量安全保证,依照ISO15189: 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卫生部颁发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要求进行管理,建立符合认可准则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制度措施和行动保证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运行,在为临床和患者的服务中不断完善并持续改进我们的工作。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检验的质量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绝不仅限于科室管理层,需要科内的各级各类人员的全员参与,检验科每个人(包括工勤人员)都应在各自的岗位上,在操作流程的各环节中,各尽其责,履行本职、保质保量、安全防范。
 
此外,做好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还需要院内各职能科室、后勤保障部门的支持和临床医护甚至是患者的配合与理解。
 
一张检验报告单虽小,但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配合,很难保证检验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所以说,检验科的质量与安全保证中,不仅渗透着全体检验人员的辛勤汗水,也沉淀了院内各职能部门临床医护的智慧结晶。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和卫生技术人员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大事。我们在全流程检验质量管理过程中,加入了安全管理要素,加强检查督促和落实执行安全管理要求,并通过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中国科学报》:检验科如何在第一时间将患者的异常检验报告反馈给临床呢?
 
续薇:做好检验科与临床的沟通,是检验科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意识的体现。谈到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就不得不提到医学决定水平和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是指临床上必须采取措施时的检测水平,检验危急值是医学决定水平的一种。
 
在检验科与临床充分沟通讨论后,我院制定了检验危急值项目与医学决定水平。检验科发现危急值后,要求立刻电话通知相应临床科室,并在检验科《检验危急值报告记录单》上详细记录,同时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网上,以信息的形式提醒临床某项检验结果的危急值。
 
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后会立即在《危急值记录本》中登记,值班医生会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危急值检验结果及处理结果。医务部对检验科的危急值报告记录、对临床科室的危急值接收记录、对值班医生对危急值患者的处理情况进行检查,并列入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科室通过参加临床会诊、设立电话解答医患咨询、深入临床科室倾听、院内网络检验相关信息发布、临床联席座谈等方式提供咨询服务,进而达到有效沟通、优质服务的目的。
 
《中国科学报》:在新形势下,检验科如何以质量为根本,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支持?如何为百姓提供放心、优质、满意的服务?
 
续薇:我非常认同向管理要效益这句话。
 
近年来,国内医学实验室陆续开始ISO15189实验室认可,认可准则是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能否达到国际标准的专用要求与测试的体系,许多实验室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尤其有助于加强质量管理的程序化标准、推动规范化质量管理、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科室通过ISO15189实验室认可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要承担检验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发展并建设好检验学科。
 
续薇: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实验诊断教研室主任。从事临床检验医、教、研及管理工作,擅长肿瘤细胞学及血细胞形态学诊断。主要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检验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抗癌协会临床细胞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春市医学会检验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检验医学》等杂志编委。
 
《中国科学报》 (2012-06-05 B4 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