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羽壮
近日有媒体称,在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超过90%的药品都没有儿童剂型。而据去年4月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人口为2.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6%。
两组数据之间的严重不相称,凸显了儿童用药的种类匮乏。并且多数药品的服用并不区分成人与儿童。
首都儿科研究所曾作过一个关于药品说明书的统计调查,该院700多种药品中,说明书上“无儿童用法用量”的占37.7%;标注“儿童慎用”的仅占8%。一些药品说明书上虽注明了“儿童酌减”,但即便标注了明确的儿童用量,也大多是根据体重用公式推算出的结果,误差比较大。
含糊其辞的用药量,不仅会导致药效降低、药品的浪费,更可怕的是,会给儿童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埋下隐患。
毕竟儿童有自己的生理特点,例如人体的消化系统里存在很多酶,这些酶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加,所以儿童年龄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也就不同,这正是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不可能一样的重要原因。
很多药物需要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儿童的肝、肾没有发育完全,如果药物用量不准确,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而成人只有6.9%。
有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聋哑学校中,70%的聋哑儿童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
而这,原本可以避免。
在201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第一份《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提供了有关如何使用240多种基本药物治疗儿童疾患的信息。这意味着世界各地的医生将首次获得与这些儿童药物有关的用法、剂量、副作用及禁忌症方面的标准信息。
但再好的用药指南,如果没有合适的儿童药品,或许终究会沦落为一纸空文。
难道是儿童药品的市场不足以吸引制药企业的兴趣?其实不然!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预测,未来中国儿童用药销售额将继续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669亿元。
那又为何企业不愿花大力气生产儿童用药呢?笔者认为,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投入大于产出。
通常儿童药品的开发周期较长,利润较低;生产的批量小、批次多、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生产局限性大;特别是寻找儿童受试者往往比较困难,毕竟儿童不是小大人,在生理学、病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方面,儿童与成人存在许多差异。
现实困难的确存在,但却不足以成为儿童药品研发滞后的理由。因为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未来。
那么,该如何让更多的药企投入到研发和生产适用于儿童的药品中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医药产业政策,扶持企业研发和生产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新品种、新剂型,特别要在税收和专利保护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比如某企业成功研发一种儿童新药上市后,政府应允许其产品在一定时间内垄断市场。
其次,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儿科用药储备制度,最好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研究制定《儿童基本药物目录》,保障儿童用药的供应,提升儿童的医疗保障水平,让更多的儿童药物纳入基药目录。而对于上市的儿童药品,应通过安全性、有效性、服用剂量等进行再评价。
最后,还要注重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营造合理用药的良好氛围。既包括医务人员,也包括患儿家长的教育,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帮助家长走出用药误区,防止患儿家长盲目给儿童服用药物带来的安全隐患。
《中国科学报》 (2012-06-05 B3 健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