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讲新药研发部门的理想规模应该是多少,但对于那些中型公司来说,有几亿美元资金,懂得新药研发的人即可干得顺风顺水。而当所在公司被收购之后,这些员工待在资金实力雄厚但不擅长研发新药的大公司里,往往反而一事无成。
■Luke Timmerman
一直以来,只有少数生物医药企业足够成功,可以自称为“巨头”。但如果董事会和股东缺乏眼光和勇气,那么数年后,这些公司一样会走向灭亡。
这个“生物医药大佬俱乐部”里,包括诸如安进、吉利德、生物基因、赛尔基因等企业。他们起初都是由风投支持、雄心勃勃的小公司,怀揣着梦想,期望能够成为独立、盈利、多元化的大企业。它们具备持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创新药物的能力。它们是生物医药这个竞争激烈行业的中流砥柱。
专利到期大鱼忙着吃小鱼
如今,再想创办出像它们一样的公司可谓难上加难,将遇到各种挑战:生物医药风投行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支持那些想成为巨头的初创企业;生物医药IPO市场也是不冷不热;由于药物专利纷纷到期,大型制药公司热衷收购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并乐此不疲。相对于长期潜力,投资者更专注于短期回报。
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向中小型生物药企施压,迫使它们“委身”于行业大佬。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葛兰素史克出价26亿美元欲收购人类基因组学科学公司。据报道,艾米林制药公司也成为医药巨头的下一个猎物。如果这些得以成交,则或将引发并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将对生物医药行业带来重大改变——但可不一定是好变化。
“我们正处于医药行业史的特殊时刻。”阿尔科姆斯公司CEO Richard Pops说,“当你观察那些市场估值在20多亿美元的公司时,就会发现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重要时刻,也是极不稳定的时刻。这些公司规模够大,足以帮助制药巨头解决大问题。”
“如果你是一家药物专利纷纷到期的大公司,你也肯定会忙着填补巨大的收入缺口,这时小公司是帮不了你的。它们块头不够大。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小公司会如此脆弱的原因。”
Pops掌管着阿尔科姆斯这家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该公司并不打算被收购,而是决定收购其他公司。它买下了Elan Drug Technologies公司,并一跃成为一家拥有1200名员工、横跨大西洋的企业。该公司随之拥有多条产品线,从而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从长远收益来看,这是一步好棋。
中型公司被收购威胁行业发展
相当多的公司确实有机会步入大型药企的行列。纳斯达克生技指数上市值超过20亿美元的公司有23家。它们将会像阿尔科姆斯公司一样保持独立,还是走向灭亡呢?
安进、吉利德和其他名列前茅的公司,规模已经如此巨大,资金也相当雄厚,别的公司很难将其买下。而其他诸如Vivus之类的小公司,则很容易被迅速吃掉。
也许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中型公司。它们具有强大的技术,优秀的管理团队,至少有一个或多个产品可为其带来足够收益,而暂时不用担心资金问题。本来它们有潜力成为行业支柱,例如Vertex Pharmaceuticals、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Alexion Pharmaceuticals、Seattle Genetics、Onyx Pharmaceuticals等公司。
任何成功企业的董事会,或早或晚都会考虑是否要将公司出售的问题。大公司要作出这一决定并不容易。由于重磅药物立普妥的专利到期,辉瑞公司的收入遭受巨大损失,而同时,它正坐拥堆积如山的现金——240亿美元——可以用来购买生物医药公司。默克公司现金储备高达156亿美元。强生公司则有303亿美元可供调用。
握有如此多的现金,许多医药巨头可以变得更具侵略性,并有能力承担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小公司选择被收购是非常有道理的(例如Calistoga被吉利德收购,Avila被赛尔基因收购),不过笔者经常对大宗收购持怀疑态度。
对于销售和生产而言,收购规模也许越大越好,这样可以从规模经济中获益。但从大公司研发产品线上,你会遗憾地发现,对于创新而言,并非收购规模越大就越好。
大型生物药企以及有望成为大型药企的中型公司在新药创制方面已经做得挺不错了。
这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很难讲新药研发部门的理想规模应该是多少,但对于那些中型公司来说,有几亿美元资金,懂得新药研发的人即可干得顺风顺水。而当所在公司被收购之后,这些员工待在资金实力雄厚但不擅长研发新药的大公司里,往往反而一事无成。
股东们考虑是否出售公司时所想的或许有所不同。大部分人都想一下子撞上个好买家,而且希望立马就撞上。但如果你是这些中型公司的一位股东,你就知道,无论那位大买家开什么价,几乎都是基于你的招牌产品——在人类基因组学科学公司收购案中就是贝利单抗。
上述问题事关医药行业的未来,它对行业造成了威胁。当人们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团结在一家生物药企,并且一起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时候,这对新药创制来说就是有非常意义的。新药也就是这么做出来的。优秀团队确实需要磨合多年才能具备信任、尊重和经验。但这些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迅速瓦解。我们不要让这些“濒危”企业在市场冲击中消失。
(王庆编译自www.xconomy.com)
《中国科学报》 (2012-06-05 B2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