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东
“蛆虫”事件发生后,双汇发展股价创近一年新低,损失显而易见。对于品牌形象的影响,更是难以用金钱衡量。日前,双汇集团副总经理刘金涛针对该事件表示:“这是一场阴谋。我们将依法反击,会有石破天惊的一天。”(6月4日国际在线)
出了问题不认真反思、深入整改,反而抛出吓人的“阴谋论”,双汇公司缺少一份自省的决心和勇气。揆诸现实,食品领域“阴谋论”颇有市场,前几年的蒙牛收购案,牛根生在镜头前悲情一哭,换来一片同情的目光和大叠钞票。“阴谋”被“粉碎”了,可蒙牛产品还是问题不断,未见根本改观。
公众理解双汇公司急于开展形象修复的心情,也承认他们展开危机公关的必要性。只是,将一桩普通的食品质量问题上纲上线到“阴谋”的境界,双汇管理层该有着怎样的境界?
对消费者连一声道歉都没有,所谓“石破惊天的反击”到底指什么?是将反映问题的消费者“绳之以法”,还是揪出臆想中的“幕后黑手”?面对未明的真相,“阴谋论”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避重就轻。
“蛆虫事件”到底是质量出了问题,还是恶意构陷?这需要展开进一步的调查。双汇公司若有改进的诚意,当主动邀请监管部门介入调查,以还原事件真相。假如确系质量事故,应该及时向消费者道歉,并在质量控制体系上痛下苦功,确保不让信任双汇品牌的消费者失望。以诚相待,才能最大程度查明质量漏洞,打好系统补丁,修复双汇产品形象。可是,目前双汇只顾为公众普及商战法则,未见邀请监管部门或民众为其证明清白。
退一步说,假如真的存在“阴谋”,也应当由相关部门依法惩处。在真相未明之时,双汇公司应该将“蛆虫事件”当做一起质量事故来处理。这不但是成熟大公司的必循之道,也是开展形象修复的有效手段。
《中国科学报》 (2012-06-05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