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飞翔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4 6:34:36
选择字号:
大师的棱角
 
■史飞翔
 
人到底需不需要棱角?对此,大概每一个人都会说需要。但是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真的要做到棱角分明那是难之又难的。
 
程千帆先生年轻时锋芒毕露,得罪了一些人,为此付出过沉痛的代价。吸取人生教训,程先生后来常告诫他的研究生不要锋芒太露。但是说归说,程先生毕竟是一个风骨嶙峋的人。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偶尔露一下峥嵘。有一次,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位老师评教授,提交了一本《蒋介石纪传》。程先生看后说:“如果是评中文系的教授也就算了。但你是评历史系的教授,纪就是纪,传就是传,你这个蒋介石‘纪传’是什么意思啊?”因为程千帆的这番批评,这个人没能评上教授。后来轮到程千帆的弟子程章灿评职称的时候,人家也报复了一下,结果程章灿也没有评上。对于这件事,程千帆先生直到晚年都一直是耿耿于怀。如果换作别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送个顺水人情,自然会皆大欢喜,但是程千帆偏偏是一个爱憎分明、棱角犹存的人,结果落了个既得罪了人,自己也吃亏的结局。可见,生活中真的要做到棱角分明那是多么的艰难,是要付出大代价的。
 
许倬云先生是当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位学者。在与陈远的一次口述中他提到这样一件事。李敖在台湾大学读书的时候,为人颇自负。当时他的老师姚从吾非但不规劝、制止,反而纵容他。对此,身为系主任的许倬云先生眼里容不下沙。一次,李敖在《文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老先生们不交“棒子”,其中一些事情完全是出于李敖自己随意编造。后来,李敖与《文星》杂志的老板萧孟能及诗人余光中一起去造访许倬云。许倬云出于好意就李敖文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面进行了矫正。许倬云严肃地对李敖说:“我们学历史别的没有什么,但是基本的行规就是不许编造故事。”李敖不服,结果两人当场就吵了起来。许倬云生气地对李敖说:“你给我出去。”结果,李敖与萧孟能只好灰头灰脸地离开。从那以后,李敖开始不断地攻击许倬云,但是许倬云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李敖。与程千帆先生一样,许倬云先生也为自己的棱角分明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最近刚刚去世的朱维铮教授,被学界誉为“中国最后的经学史专家”,德国的汉学家们则称他是“低调的大师”。实际上朱维铮非但不“低调”,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是学界的“异数”。在当今的学术生态环境下,朱维铮堪称是一位有棱有角、敢怒敢言,听从内心召唤且敢于真实表达自己真正想法的人。朱维铮生前曾“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批评于丹,说于丹“不知《论语》文本为何物”。这样的话,在今天听起来,是很不合时宜也很厉害的。但是,朱维铮居然敢于讲出来。当然批评的同时朱维铮也强调,学者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就是伏尔泰的那句话: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尽管听上去不那么美,但是朱维铮的棱角无疑充分表现了一位历史学者的史识与良知。
 
就在我写此文的时候,一位学者告诉我,最近他在一本书中看到叶嘉莹先生在为她带过的一位研究生写的博士论文的序中,对于该生将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当下语境强行结合的生硬做法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这位学者说,明眼人都能看出叶先生的这个序实际上等于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位博士生的研究路子。一个导师对她带出的研究生不护短,反而以如此严厉的做法来对待,这实在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当然,这样的事也只有叶嘉莹这样的学术大师才能做得出,常人是不敢的。
 
《中国科学报》 (2012-05-04 B4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