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麻晓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4 6:34:36
选择字号:
胸怀千载之思 笔有万里之势
———王金明山水画的笔墨气象

 
王金明画作《烟云供养》
■本报记者 麻晓东
 
中国山水画大约产生于隋朝,据史载,隋人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第一幅称之为山水的画作,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近百年的山水画应该说是中国山水画的振兴期,不仅有一批成功的山水画家,而且真正地改变了山水画的题材内容、社会功能与文化观念。这种新的变化大略经历了以下过程:由画法之变,到山水画念之变,到学画方法之变,到艺术源泉之变,到题材内容之变,到艺术功能之变,到画家身份之变,到山水画文化观念之变,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又一变,形成了更多“借古开今”或更多“引西润中”两种取向的互争、互补和融合,呈现出当代山水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探索的态势,其空前繁荣局面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王金明就是在新时期这样的大环境下涌现出的山水画家。
 
与自然融神会心
 
王金明在创作的道路上,曾面临着举棋不定的抉择和创造新格局的积极思索。他虽受过高等院校正规的美术教育,有着良好的东西方绘画基础,但是当他确定以毛笔、宣纸、水墨为材质在中国画里讨生活时,他感到了自己的差距,自觉需要大补课。
 
于是,他放弃了优越的厂长职位,毅然北上京城求学深造。他先进修于北京画院,在这所名家云集、具有深厚传统的学府里专注于中国画传统的再认识、再诠释、再拓展;随之,他又进修于中国美协举办的文化部岩彩画高级研究生班,进一步探索现代材料的运用和研究。当他再一次进修于中国美协在天津主办的山水画高级研究班后,他已逼近了中国画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本质,吃透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
 
十年寒窗苦读,王金明总是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中不断回望,一面忘情地汲取,一面理性地分析。王金明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正是一部人以自然为师,人与自然交流、交融的历史。所谓“造化”不仅是大自然的整体和局部,还包括了自然生成演化以及它在人类历史中的变异。为此画家必须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体验、领悟。所谓“心源”指的是画家永不枯竭的思想感情,是浸透了民族文化根脉、时代脉搏气息的内心世界。为此画家必须把自己融入到民族的血脉和时代的潮流中去,提升精神境界,丰富学识修养。
 
王金明在《艺术心路》一文中这样表白他的艺术状态:“在近年写生过程中,由原来钢笔、水笔、铅笔速写或记录形式来表现物象,逐渐转换为直接用毛笔宣纸对景写生,以至于对景创作,这更增添了我对水墨画新的探索和感悟。我从小酷爱大自然,除台湾外,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对所能看到的自然景色,有自己对自然和对它进行创作的独到见解与形式。”
 
无疑,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从写生中得来,或取材于秀雅宁静的江湘,或取材于粗厚苍茫的燕赵,或有感于北方山村的朴实坚劲,或凝思于江南古屋的岁月留痕,他的山水画无处不流露出拥抱自然的热情,幅幅都是与自然融神会心的抒情之作。
 
山水情怀的独特表现
 
细细品读王金明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在“师造化”的传统宗旨下,不是对自然简单的模拟,而是强调自我的介入,以主观精神把握对象、调动笔墨,对自然的体悟性多于对自然的真实性表现。也就是说,他的山水画不拘泥于自然,而十分重视“心源”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非但不脱离自然的实感,恰恰是他对自然更为生动直观的“情语”诉说。
 
他遵循“以气力使笔墨,以笔墨生精神”的原则,下笔沉着痛快,却笔笔扎实;落墨苍润相济,多是蓊郁华滋之貌。由此而出现的刚柔兼施的笔力与笔型、由点及面而连绵相属的层层山峦和丛林,由墨层层积染而呈现的郁郁苍苍的浑厚境界,不仅表现为作品外部的自然特质,也不仅表现为作品内在的铮铮风骨,更是一种山水情怀的独特表现。
 
近年,王金明又推出雄强深秀的大山大水的巨构,一种在广大空间的千山万壑中驰骋神思、表达超越视界的审美感动,又在似乎神游的思逸神超中透露出对山川运动的惊叹和敬畏,不仅画出了语言可以表达的意蕴,还画出了超出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和心底悸动。
 
王金明在高2.2米、长10米的《万里长城》中,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激情,描绘屹立千年的长城雄姿,追求象征民族精神的博大雄浑和审美感情的壮美崇高,大胆地进行了笔墨语言和图式的创造。在气势磅礴的境象中,用线更为有力,用墨更为凝重,皴擦更为苍厚,一切都蒙上了天人合一的静气,一切都显露出历史联系中的沧桑感,一切都蕴含着古貌新机的生命力,注入了让人感奋的精神力量。
 
除山水画,王金明的写意花鸟画也极有造诣,尤其是写意梅花,一洗传统花鸟的老调陈辞。风骨强健、气韵高华、格调清新,既有镂金错彩之丽,也有芙蓉出水之雅,在写意花鸟书骨、移情、表意、象征的求索上,把中国画的力度结构与情态结构糅合在一起,把凝重浑厚与潇洒风流和谐起来,造就了自己写意花鸟画独有之面貌,其画风日臻鲜明,与山水相较,可谓“双峰并峙,各领风骚”。
 
年复一年的人生体验,日复一日的技法积累,王金明一鉴一斧地雕凿他的山水、花鸟世界,一砖一石地建造他的精神圣殿,且无所彷徨、乐在其中。他把心灵通向大宇宙,其气质、风骨、神韵、意境的追求,都是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的通达,是其深厚功力使然,是其学识修养使然。
  
艺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邵大箴:
 
王金明一直注重写生、关心现实,在艺术表现上强调笔墨的表现。他赋予具象景象以自成一格的形式感,良好的素描造型、水墨技巧和谙熟传统笔墨之奥秘这三者的结合,形成王金明作品不同于别人的个性特色。这一特色之所以鲜明,是因为统率画面的不仅是传统的审美趣味和格调,而且还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他不同于一般传统类型的文人画,跳动着时代的节奏和韵律。他重视笔墨在点、擦、皴、染中的尽情发挥,笔墨浓郁而鲜活。
 
美术批评家陈传席:
 
王金明继承传统又不满于传统。他画巨幅长城、巍巍太行,风卷残云,满壁生辉。画湘西景象,细心收拾,层峦丛树中见磅礴大气;蓬勃生机中见率真。他的画已无古无今,只借笔墨直抒胸臆。但因他胸中名山巨川多、古今伦理多、时代风云多,他虽是北方人,却见他的作品雄伟中见细腻,这种细腻不仅表现在层次多变的笔墨上,更体现在画家的真性情中。他酷爱传统,但传统可借鉴,而不可因袭。“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无法。”要创造自己的新法,方能丰富传统。王金明的画风不属于旧传统的延续,却是新传统的开端。
 
美术评论家徐恩存:
 
王金明的山水画功力深厚,所作山水章法、笔墨明显地流露出对石涛、黄宾虹以及宋元大师的追慕。他的作品既得黄宾虹深厚苍郁之意蕴,又具轻灵俊逸之特色:近处墨彩浑厚,远山轻装淡抹,羁意水墨山水,笔墨融合自然,整体浑然统一。他的作品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特点,显示出笔墨之美、智慧之美与性灵之美。其中点、线、墨色及整体形态表现出一种对精致文化的留恋与回眸。从其作品中不难看出,王金明不是一个怀旧主义者,他对纯粹文化精神有一种向往。
 
《中国科学报》 (2012-05-04 B3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