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4 6:18:37
选择字号:
为了天空中仍有翅膀掠过的声音


 
天鹅的迁徙陈晓东摄
 
美,总能唤起人的责任感,催生人的保护欲。而把美好东西的毁灭展示于人,这样的悲剧更能释放巨大的力量。
 
武警某部原总工程师陈晓东拍摄中国野生鸟类时,其照片类型大致包括这两类——美与痛:有鸟儿展翅飞翔的自由、尽享天伦之乐的温馨,有鸟儿带着夹子艰难飞行的苦楚、因被网而丧命的悲痛。通过这种真实的美与痛,陈晓东说,他希望能为呼吁保护鸟类、保护环境尽到一点绵薄之力。
 
■本报记者 李芸
 
因爱好而拿起相机
 
陈晓东与摄影结下缘分有40多年了。初中时,随父母调动的他跟着县城四合院里的邻居学习显影、定影、上光,后来还自制印相机、放大机。
 
1972年,18岁的陈晓东入伍当兵,对摄影的热爱让他连续攒了近一年每月6元的津贴,以60元获得了他平生第一台相机—— 一台二手上海牌202型折叠相机。
 
这台相机伴随陈晓东多年,那时他相机不离手,军事、风光、民俗,见什么拍什么。每有老兵退伍,陈晓东的一个保留节目是送一张由他拍摄和洗印的纪念照。
 
后来无论是从事刑事技术还是转行干装备研究,陈晓东对摄影的爱好从未丢弃。
 
把鸟儿当做摄影主题源于一个报道。2006年,一篇题为《有人在天鹅迁徙的路径上投放毒药,毒死、毒伤很多美好生灵》的报道,让陈晓东既难过又愤慨,随即打点行装赶去现场一看究竟。
 
“那时据说在南方等地一只天鹅可卖到近万元。为了保持天鹅的完整性,一些不法分子在天鹅经常光顾的黄河滩地上撒放了一种叫‘呋喃丹’的烈性农药,天鹅一旦误食,气管会迅速痉挛、膨胀并窒息。”陈晓东说。
 
当陈晓东来到黄河边,第一次在动物园以外看到天鹅的他,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宽阔的水面上,一群群洁白的天鹅在悠闲地游荡,就像朵朵白絮在水面上随风漂流。他们不停地鸣叫着,像是在谈情说爱,又似乎在嬉笑逗乐……
 
天鹅的温馨与美好感染着陈晓东,他举起手中的相机将这些感人的瞬间定格成永恒,他想:我要用拍照记录的方法,来展现鸟儿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魅力。
 
折翼的天使
 
2010年有一组名为《小燕子生死恋》的摄影报道让无数读者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那组6张照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她绕着公路低空盘旋时,撞在一辆车上。她受伤了,情况非常危急。他为她带来了食物,试图给她爱的慰藉。他再一次为她出去觅食,归来时却发现她已经死去。他试图挪动她—— 一丝徒劳无功的努力。当他发现心上人再也不能回到他身边时,他悲愤地仰天长泣……
 
这样的故事,陈晓东也同样遇到过。在天津与河北交界的一个养殖区,他偶然看到了一只受伤的白腰杓鹬,它总是飞不多远就要停落一次。原来它的一条腿受伤了,颜色已经变黑。陈晓东发现它的周围总有一个同伴形影不离,时而带着伤者飞行,时而替它观察周围的情况并替它捕食。
 
陈晓东说:“这种不离不弃、相伴左右的情感令人心生敬意!”
 
而这种“天使折翼”的不幸却不少是因为人类的贪欲和无知导致的。一次拍摄中,飞入陈晓东镜头的竟是一只带着铁夹子的天鹅,“显而易见,那只天鹅是被夹子夹住后奋力挣脱出来的,虽暂时逃过一劫,今后的命运却难以预测”。
 
陈晓东的作品中还有一张白鹭站在垃圾堆上的照片。这是在一个知名的旅游城市市郊,由于人们随意丢弃各种生活和建筑垃圾,青翠的草坪成了一个垃圾堆。“原本喜爱洁净的白鹭只好站在垃圾堆里。如果它吃了有害或有毒的食物怎么办?如果它的落脚点都被人们丢弃的垃圾污染了怎么办?”
 
于是,陈晓东的照片里除了蓝天白云碧海波涛鸟儿飞翔的美好,还加上了这些悲伤和苦痛。
 
“让这些不美好的画面敦促我们去追求美好。”陈晓东说。
 
拍鸟有道
 
陈晓东是一名军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军人神圣的使命,在陈晓东看来,保护鸟类和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同样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拍下这些美与痛的画面,更要让其广为人知。今年1月,陈晓东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天鹅之痛:中国野生鸟类行摄手记》一书,该书汇集了近6年来陈晓东拍摄的近百种鸟类。
 
今年,陈晓东利用业余时间走进上海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理工艺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等5所大学,为学生们讲述“保护鸟类,从我做起”;他还走进国家地理大讲堂与摄影爱好者探讨拍摄鸟类的原则和规范。
 
当记者说到通过他的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观鸟、拍鸟的行列中来,陈晓东却笑着摇摇头:“如果大家的爱鸟、护鸟认识没有提高的话,我并不想太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大队人马涌入鸟儿的栖息地,势必会影响它们的活动。在观鸟区我经常看到有人不注意环境,留下矿泉水瓶、餐巾纸、食品包装等生活垃圾。更有一些拍鸟的人不讲道德,有的为了拍群鸟起飞的场面,不惜放炮仗惊吓鸟儿。”
 
“我也追求完美,但拍鸟不能一味地追求照片的艺术性。”陈晓东说。
 
“拍鸟时不惊鸟、不扰鸟、不影响它的生存环境,应是拍鸟人都必须遵循的准则。”
 
《中国科学报》 (2012-05-04 B1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怎样快速融入学科圈子?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