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鲍安顺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6 7:3:16
选择字号:
名人笔下的清明
 
■鲍安顺
 
清明之俗起于西周时期,历史有周公定二十四节气之说,清明节在那个时候就被记载下来了。到了唐代,诗人杜牧一首七绝《清明》,写出了千年惆怅的清明情结,把一个古老节气表达得深入人心,让人在清明时节,想象纷纷细雨,追怀故去先人,让人在杏花芬芳中品味酒香,感受恍然若梦的时光风情。
 
唐代诗人韦庄有首诗:“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祭扫在古代是清明的一项并非主流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而且在时令上有活动意义的分别是“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韦庄诗中的荡秋千,早在汉武帝时以“千秋万寿”作为祝寿之辞,为了避讳便将千秋改称秋千,南北朝时,这种活动才从后宫逐渐传到民间。唐代另一位诗人张继写过两首《闾门即事》,都是关于清明的诗作。“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写出寒窗苦读的超然之情。另一首写道:“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诗中景致,让人想象到清明之时,在一片烟火复燃中,自然复苏的青青气象已经袅袅升腾。唐代羊士谔写过一首诗:“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写出在清明时节生机盎然的折柳、踏青之趣。
 
宋代写清明的词数不胜数。辛弃疾的“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范成大的“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苏轼的“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处几清明”……宋代李弥大有一首诗:“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有人说,这首诗与杜牧的郁闷情绪截然相反,写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清明画卷,那拱破松软泥土的嫩草,那衔泥筑巢的春燕,那沐浴春雨的鲜花,让清明时节的人们,心境舒爽,在一片美好景色中,享受一派鸟语花香!
 
宋人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精致工笔地记录了北宋徽宗时代首都汴京的繁华生活场景,作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曹雪芹在《风筝》一诗中写到清明:“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写出了童趣,也写出了心灵颤动的愁怨之绪。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在清明节也写过一首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在清明节,他老人家重访党的一大会址,感慨万端——那朴实无华的语言,那沉思缅怀的深情,在诗中弥散开来。
 
《中国科学报》 (2012-04-06 B4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