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光茫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6 7:3:16
选择字号:
清明节读大师挽联
 
■张光茫
 
又是一年清明来。每当此时,关于清明忆故人的话题,就会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大师们笔下的挽联,或蕴涵着交往的轶事,或讲述着不可泯灭的历史。今日读来,让人颇为感慨。
 
陈寅恪挽王国维联:“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笺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此联一出,时人纷纷赞之,誉为挽联中最佳之作。王国维的自尽,引起了陈寅恪的无尽悲伤。陈坚持认为,王的自杀绝非人们所认为的,是因为什么个人恩怨或经济原因,而是殉文化而死,也是对当时那混乱的时局和世风日下之现实的抗议。
 
赵元任挽刘半农联:“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亦庄亦谐,令人称绝。刘半农带领学生到内蒙古考察民俗,回来路上染上回归热,不幸去世。像这样因公职去世的名教授,在北大历史上要算第一人,因此学校在其遗体上覆盖了北大校旗,以示哀荣。全校教职员工都参加了葬礼,据说规格之高,在北大历史上绝无二人。
 
郭沫若挽鲁迅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高尔基比鲁迅早去世四个月,故郭沫若充满悲情地写下“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短短100多天,世界文坛“叠坠双星”,委实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损失。由此郭沫若流露出痛心疾首的情感,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冯友兰挽梁漱溟联:“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梁漱溟一生关注民生,关注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敢于“为同情农夫而执言”,堪称“中国的脊梁”。冯友兰和梁漱溟都是北大的耆宿,在文学界、史学家各有千秋。两人长寿,著作等身。冯友兰以钦佩之情撰写了上述挽联,对这位当代的儒学大师“盖棺定论”。
 
钱伟长挽钱穆联:“生我者父母,幼吾者贤叔,旧事数从头,感念深恩宁有尽;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钱穆的长兄钱挚一生在家乡从教。他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即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钱挚英年早逝,儿子钱伟长由叔父教养成人。钱穆在台北去世后,台当局禁止钱伟长入境,钱伟长送了一幅长长的挽联,表达对叔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金庸挽梁羽生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金梁如瑜亮。梁羽生和金庸引“新派武侠小说”风气之先,虽然梁羽生去世,但对他的报道总是离不开金庸的名字。二人的成就、影响,世有公论。金庸称梁羽生为“大先辈”,自称“自愧不如”,谦抑、冲淡的境界,令人景仰。
 
这些大师的挽联,或寄托哀思,或激励生者,更多的是一种真情,激发着后人无限的哀思。
 
《中国科学报》 (2012-04-06 B4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