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建堂 李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6 7:3:16
选择字号:
龙年新解“中华龙”
 
■王建堂 李奇
 
祈雨与龙崇拜
 
中华民族“龙崇拜”的心理驱动,源于对雨的渴求、期盼。进入农耕文明时代,“雨”对庄稼至关重要,黄河流域“十年九旱”,只有雨量充沛,才可五谷丰登,于是“祈雨”成为先人的第一“心理驱动”。怎样才能普降甘霖?自然是“云行雨施”;天空中谁可行云播雨?自然是个“神物”,此神物就是人们公共心理的契合创造——龙。《周易》称“云从龙”,《管子》云“龙生于水”,《埤雅》说“龙能变水”,韩愈说“龙嘘气成云”。庄稼需雨、云兴雨降、龙嘘成云、龙行雨施;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天,粮以雨为天、雨以云为天、云以龙为天。从无数次“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自然现象中,先人悟出了“云雨之道”——“云龙”可兴云施雨,“龙”自然就成为农耕文明时代第一“崇拜物”,于是“龙图腾”、“龙崇拜”,在先人“祈求云雨”的心理背景下就应运而生。
 
雷电与龙形象
 
既然龙可兴云播雨,这人类的“第一恩人”长什么样子呢?“二月二、龙抬头”,先人根据云雨的第一征兆“雷电交加”,而揣摩、想象、创造了“龙”的形象:第一是龙可在云中飞升,飞升时形体就是条状而又弯曲的闪电,还伴有“轰隆隆”的响声,根据如此千万遍耳闻目睹的音响、影像,于是先人创造出了物化的“龙形象”,这个创造“定型态”就沉积在“龙字线条组合与读音”上:繁体字的“龙”就是一个条状弯曲的肉体在飞升,读音当然就是“轰隆隆”的模拟——龙者隆也,所以“龙物象”的第一创造原型就是“雷电”,难怪百姓把雷击人要叫“龙抓人”;且云中闪电、稍纵即逝,据此又衍生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惊叹。
 
豢龙氏与龙为水物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天,龙出现在晋都绛的郊外(山西闻喜东北);晋卿魏献子与史官蔡墨,就“龙”展开一段精彩对话。献子:“我听说鳞虫没比龙更智慧的,得不到活龙、就说龙最智慧,这可信吗?”蔡墨:“是人见识不广,不是龙有智慧;古时有人驯养龙,故才有豢龙氏、御龙氏。”献子:“此二氏我曾有所闻,但不知其由来。”蔡墨:“舜帝时有人喜欢龙,且摸透了龙脾性、因性驯养,龙就顺从地归附他;其人以驯龙技艺高超而服侍舜,舜特喜欢,就赐其姓董,曰‘豢龙氏’。夏朝君王孔甲,喜得两对龙;有人叫刘累,跟豢龙氏学过驯龙,于是帮他驯养;颇得孔甲欢心,就赐为‘御龙氏’。”献子:“现在为何见不到龙了?”蔡墨:“龙为水物,原由水官驯养;现在不置水官,所以水物龙就见不到了……《周易》以龙为喻象,若不朝夕相见,怎能描绘的活龙活现呢?”这是史书关于“驯养龙”最早的鲜活记载。龙有活物、有雌雄、有生死、有嗜好、喜水居;龙就是一种粗猛的“水生动物”——古代鳄鱼类,对此古文献曾有大量记载。人们因“祈雨”而崇拜龙、创造龙;龙生水,水生龙,龙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所以由神龙到自然龙的第二衍生物就是“龙为水物”的鳄鱼类。
 
龙化石与实物龙
 
为何古人坚信“龙的存在”?因后来源源不断看到了“龙体实物”——恐龙化石,即龙骨。《本草纲目》:“龙得天地纯阳之气以生,藏时多、见时少,其性至动而能静,故其骨最黏涩,能收敛正气。”“龙骨”是古代名贵中药材,止血效果尤佳,笔者小时手上划破流血,往伤口上刮一些“龙骨粉”,就会很快止血愈合。《述异记》:古代云南晋宁有“龙葬洲”,先辈相传:龙曾蜕骨于此,故其山岗峡谷都潜埋有龙骨,多在土中,齿角尾足清晰可见;大的数十丈,小的一二尺,骨架完整,俨然龙形。“恐龙化石”因其形体长条、弯曲,头留弯角、嘴含牙齿,古人认定是“龙蜕骨”的产物;蝉蜕壳、蛇蜕皮,龙蜕骨,物理皆然。《茅亭客话》:古蜀国有蚕市……一老者,与孙儿辈将龙骨齿角、头脊之类,装满数担在蚕市叫卖。人问其所得?答:山岗峡谷、河沟土穴,凡云雾缭绕之处,皆有“龙骨”。《梦溪笔谈》:治平年间,泽州人挖井挖出一物,蜿蜒如龙蛇,人初不敢触摸,好一会儿见其不动,试着触摸,才知是石头。村民无知,随手就敲断了。当时程颢为晋城县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大概为蛇蜃所化,如石蟹之类。恐龙化石,古时曾有多地频频惊现,古人深信为“龙蜕骨”,有力佐证了这种神物的曾经存在,故“石龙”成为先人创造“龙”的又一现实题材。
 
“龙九似”与“泛龙化”
 
“叶公好龙”与“画龙点睛”都是与龙有关的经典故事,说明“龙”早就进入人们的艺术视野、且成为神往的艺术形象。宋朝罗愿《尔雅翼》: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停即均匀)。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无论是“图腾”形象的龙,还是“艺术形象”的龙,都体现了先哲综合创造的“泛龙化”思维——集九种动物精、气、神于一身。刘向《新序》:孔子时代的叶公子高好龙,以至“屋室雕文以写龙”,写龙就是画龙;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梁朝张僧繇画四龙于壁,不点睛,点之即破壁而飞。古代画龙高手云集,于是才总结出“三停九似”的经典笔法。“中华龙”的“多元组合”,演绎为一种“泛龙化”思维模式,如:云龙、蛇龙、蛟龙、鱼龙、蜃龙、火龙、石龙、恐龙、蟠龙、螭龙、虬龙、应龙、烛龙、马龙、蜥蜴龙、虹霓龙等。“中华龙”得到了中华民族最广泛的创造认可,熔铸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轴心”。
 
伏羲与龙的传人
 
在人类文明大背景上,中华文明的文化徽号就是“龙的传人”,龙蕴涵着:祈福、平安、包容、腾飞、创造等精神元素,龙的传人之“龙头”是谁?即原创了中华文明第一符号“八卦”、且以龙为第一喻象的伏羲。据传伏羲之母华胥氏,踩在雷泽的一个大脚印上而孕上了伏羲,伏羲生有龙瑞,故以龙纪官,就是所属官员称谓都与龙有关。更耐人寻味的是,汉代画像石上伏羲女娲是“蛇身人面交尾图”,蛇是小龙,十二生肖是“辰龙巳蛇”,蛇是龙形象的第一衍生物,既然伏羲是雷公的后代,又是蛇身人面,伏羲的“龙头”地位就是天经地义的;其实,中华人文始祖,三皇位于五帝之前,三皇之首的伏羲,又应在炎黄之前,炎黄承接的是伏羲之文明薪火,故中华儿女被称作“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
 
《中国科学报》 (2012-04-06 B4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