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贡晓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6 7:3:16
选择字号:
《桃姐》:酸楚的喜悦

 
■贡晓丽
 
2011年底,许鞍华携《桃姐》亮相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并包揽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三项大奖,她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终于开花结果。作为香港新浪潮导演的重要代表,多年来许鞍华并未像她的许多同行一样随波逐流拥入商业化洪流中,而是固守独具特色的个人化表达。金马奖评价:她是华语影坛成就最高的女导演。
 
《桃姐》是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两人在家中相处得客气而少交流,在桃姐由于中风住进老人院后,罗杰不得不承担起照顾桃姐的责任,这时两人的感情逐渐加深,关系有了变化。
 
影片开头没有过多的对白,讲述一个年逾古稀的家庭女佣精湛的厨艺,利落的打扮,偶尔被捉弄,劝少爷不要吃牛舌但在自己离家前仍然卤好了放在冰箱,一个认真仔细嘴硬心甜的老人真实得像是自己的祖母,对待孩子不仅有细腻的温暖的爱护,还有一点点的宠爱、娇惯和放纵。
 
住进老人院后,桃姐口里说着“你没时间,不要来”,却在门口等罗杰一个下午来看她。为了参加罗杰的电影首映,桃姐笨拙而仔细地涂抹口红,整理头发;为自己在首映礼上睡着狡辩眼睛涩涩的。这类合乎常理的矛盾仿佛人生中无言而短暂的温暖驿站。
 
没有爱情和亲人,亦仆亦母,一个人60年的坚守,付出的不只是劳动,连同自己的感情以及生命都交托给了这家人。不矫情不做作不刻意煽情,最真挚最朴实最打动人心。想起电视剧《我的丑娘》中这位善良到极致,煽情到泪奔的超脱的母亲形象,虽然感人,但总觉得心理上有层隔膜无法逾越,过犹不及般的难以接受。不得不感叹《桃姐》导演精准的拿捏,生动的白描,四两拨千斤,淡淡的舔舐着观众的酸楚与喜悦。
 
电影中人物发自内心的感情,并非着意营造,刻意堆砌,能够轻易触发有着同样生活经验的观众的共鸣。年轻人从桃姐身上能够读懂养育自己的长辈朴素的爱意,在罗杰身上忆起自己的同伴和朋友。整部影片平淡自然而不沉闷,像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浸润我们或干瘪或麻木的内心,柴米油盐酱醋茶式的本真,最能打动观众情感精神的七寸。
 
生有时,死有时。桃姐生命的最后,少爷说不用等我回来,她死后可以直接送进太平间。在桃姐死去的时候观众能够感而不伤,豁达开朗的生死观,也悄悄润入人们的心田。
 
影片的镜头运用有很多留白,填充着故事的边角,讲述着平凡又充满人性情怀的故事,用人生的小细节去打动观众。真实,在于不避讳不美好,刘德华、洪金宝、徐克联手骗电影投资方追加投资,老人院应付一拨又一拨作秀的慰问团,电影并不想揭露什么现实,只是把事情原本地呈现在你面前,不作评论,点到为止,世界并不完美,感情也有缺憾,弥足珍贵的是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有人会真的记得我们。
 
就表演而言,叶德娴把一位老人演得出神入化,如入无我之境,蹙眉抬眼谈笑回眸之间,就是一位亲切、善良、本分、宽厚的忠仆。刘德华的表演克制、内敛,这份内敛正好表现富家少爷的内心变化,与叶德娴的情感交流才显得真切。桃姐坐在轮椅上,吵着要吃凉粉,罗杰为她擦干嘴角走向垃圾桶,回头极不舍无奈的一瞥,人物内心的千山万水就此流露。
 
许鞍华一直坚持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影片的故事都自然、生动、完整,细节细腻,富于生活气息,令人喜欢。就如本片,主人公的那点点悲哀、无奈、辛勤、亲情、爱意、艰辛……等等,都是具体而微的现实,动人而不刻意,在摄影技巧上,也纯朴自然,脱离了后现代,返归人情本性。
 
导演:许鞍华
 
编剧:陈淑贤 / 李恩霖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 中国大陆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2年3月8日(中国大陆)
 
片长: 118分钟
 
《中国科学报》 (2012-04-06 B3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