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6 7:3:16
选择字号:
新生物学革命正在上演






 
“新生物学丛书”旨在站在生命科学前沿和交叉领域,总结现阶段产生的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丛书将帮助科研人员得到新的知识信息,给予他们思考与启迪,从而向更高的科研层次冲击。
 
■本报记者 李芸
 
2009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了题为《21世纪的新生物学:确保美国领导即将来临的生物学变革》(A New Bi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Ensuring the United States Leads the Coming Biology Revolution)的报告。报告指出:当今的生命科学研究已处于革命性变化的前夜,新生物学时代已经到来。
 
跳脱“身在此山”的局限
 
与过去的生物学相比,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副院长吴家睿说,21世纪新生物学之“新”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物学内部各种分支学科的重组与融合,另一方面是化学、物理、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众多非生命学科与生物学的紧密交叉与整合。
 
在世界生命科学研究如火如荼之时,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也正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的黄金期。
 
科学出版社生物分社社长王静说:“这个时期,一线科研非常重要,但抓住这个时期产生的一批具有影响力、推动力的科研成果,通过系统性集成和出版相关主题的国内外优秀图书,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同样重要。”
 
打造一套“新生物学丛书”的创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吴家睿说:“新生物学未来如何发展、具体会什么样,我们并不知道。2009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报告也没给出一个明晰的发展方向,只用new biology这一个笼统的概念来代指。我们身在其中的科研人员更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
 
作为“新生物学丛书”编委会副主编,吴家睿说:“‘新生物学丛书’旨在站在生命科学前沿和交叉领域,总结现阶段产生的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丛书将帮助科研人员得到新的知识信息,给予他们思考与启迪,从而向更高的科研层次冲击。”
 
无疑,这套丛书将跳脱“身在此山”、埋头科研的局限,以期站在更高的位置,通过更广的视角来记录和展望这场革命。
 
传播生命科学的平台
 
在科学出版社的设计中,“新生物学丛书”是21世纪中国生命科学的传播平台——记录生命科学的进步,传递对生物技术发展的梦想;因此,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是生命科学革命上演的另一个舞台。
 
“新生物学丛书”将下设三个子系列:科学风向标、科学百家园和科学新视窗。科学风向标着重收集科学发展战略和态势分析报告,为科学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展示科学的最新动向;科学百家园重点收录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科研专著,为专业工作者提供新思想和新方法;科学新视窗主要发表高级科普著作,为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科学爱好者普及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
 
“新生物学丛书”编委会主任是美籍华人蒲慕明,“这位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学术成就高、口碑好,堪称丛书的一面旗帜。同时丛书编委会成员阵容庞大,共32人、包括7名院士,均为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王静介绍说。
 
王静说:“我们的丛书是开放式,丛书采用准入制,即每本书的加入无论是原创还是译著都要经过编委会成员的推荐和严格审查。编委会成员是丛书质量的保证。”
 
开放式的丛书设置
 
“新生物学丛书”第一批出版图书将推出17种,日前已出版了三本《细胞的生物物理学》、《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基因组学:核心技术方法》。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欧阳钟灿院士评价《细胞的生物物理学》:“该书是继P. Nelson的专著Biological Physics:energy,information,life之后又一本系统地论述如何应用物理学基本原理来理解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优秀著作。本书内容丰富,物理学模型与生物学实例有机结合,是从‘卡通图解生物学’向‘现代定量生物学’发展历程中不可多得的教材和研究参考书。”
 
《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关注的是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该书可以成为间充质干细胞探索之路上清醒的推动者。《基因组学:核心实验方法》则是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与读者一同分享在基因组学领域的最新信息,该书非常适合于从事基因组学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个衍生学科研究的人员阅读。
 
即将出版的《21世纪的新生物学》是丛书中极为重要的一本,这本书译自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报告《21世纪的新生物学:确保美国领导即将来临的生物学变革》,将为科研人员了解世界生物学科风云变幻的局势有所帮助。
 
吴家睿说:“丛书还将每年推出一本《新生物学年鉴》,这是最值得科研人员期待的图书。”据介绍,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它博采众长,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国外叫annual review,新生物学在国内还没有类似的著作,我们现在已经邀集了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人士来操作今年度的年鉴,我想这很有价值和开创性意义。”吴家睿说。
 
链接:
 
丛书logo
 
丛书logo由吴家睿设计。新生物学(New Biology)的英文首字母N和B的线条勾勒的简单几何图形组成logo,N在外,B在内。不同子系列,B的形状不同。两个三角形构成的B,为科学风向标系列,三角形如同百叶窗的叶片;两个正方形构成的B,为科学百家园系列,正方形意喻专家厚重的专著;两个圆形构成的B,为科学视窗系列,圆形恰似看世界的眼睛。整个logo有红黄绿三种色彩,绚丽多姿,正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生物学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中国科学报》 (2012-04-06 B1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