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 |
要大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
|
■本报记者 郑金武
最近有消息称,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出发点是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大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发展趋势
长期从事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李健认为,协同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
通过多年的研究分析,李健表示,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诞生苹果、惠普、英特尔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地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也尚未完全确立。
为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国各省市区都提出了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李健表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到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
形成特色合作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李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先后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并且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此后,国家又再次提出,“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李健表示,这是产学研合作走向第三阶段的体现,标志着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正在形成。这一阶段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着重强调了要以企业为主体和市场为导向相结合。
“从‘产学研结合’到‘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突出了产学研合作必须以市场和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李健说,“我国产学研合作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李健说,中国产学研合作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的新发展。他对中国产学研合作的特色作了这样的概括:第一,以企业为主体,因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细胞;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因为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就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重新整合的过程,必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第三,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第四,政府起主导作用,制定政策、优化环境。
因地制宜开展合作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呈现出层次不断提高、形式不断创新等新特征,合作的取向更加市场化,合作的路径更加多样化。
李健分析指出,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校地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其中,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是一种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主要包括产学研联合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围绕企业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前者的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和企业配套,后者的研发资金通常由企业筹措。对此,李健建议,要在联合科技攻关中找好切入点,合作要瞄准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
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主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出技术、企业出资金,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目前我国已经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众多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以资本为纽带,比项目合作的形式能更好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李健表示,“通过产学研合作创办科技企业,由企业集聚形成科技园区,有利于形成创新集群。”
李健强调,不管是哪种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都要瞄准现实的需求,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各方利益诉求的合作模式。
《中国科学报》 (2012-03-17 B2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