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楠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女教师们用一系列辉煌的成绩诠释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含义:“十一五”期间,参与编写8部教材和专著,承担十几个国防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军队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取得了9项国防发明专利。
她们是该院巾帼建功先进群体,占全院教师总数的20%,其中60%拥有博士学位。长期以来,她们教学挑重担,科研当先锋,成为该院教学科研战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杨丽佳:教学科研的“参谋长”
齐耳的短发,亲切的目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国防科技大学第一位女训练部长杨丽佳教授。
1993年,已是北京理工大学教学骨干和理科党总支副书记的杨丽佳,与在中科院完成博士后研究的丈夫一道,入伍来到国防科大,投身军事教学科研事业。
十几年来,她先后为十几届本科学员讲授物理课程,听过她讲课的学员如今遍布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那时的她,年轻靓丽,讲解严谨,板书漂亮,深受青年学员的欢迎。
1996年,按照组织上的安排,杨丽佳开始负责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物理》的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她与团队成员一道,从建立课程标准、编写教学案例、建立试题库开始,率先在军队院校实施《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起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5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军事高科技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十年磨一剑”的辛苦换来了丰收的硕果——2007年,她负责的《大学物理》课程被评为军队院校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
2004年,杨丽佳成为国防科技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训练部长。走上学院领导岗位的她主动转变角色,做好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参谋长”。
她冲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反复征求专家教授的意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鼓励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授课心得体会。遇到问题她主动往自己身上揽。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好好干,成绩属于你们,责任在我身上。”
孟洲:迎难而上的“拼命三娘”
她,中等身材,温和的言语中透露着坚定和自信。这是全国三八红旗手、该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孟洲给大家的印象。
2005年,孟洲从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访学归来,主动提出将承担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光纤传感系统》改为中英文双语教学。当时,国内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还不是很多,没有成熟的教材可以使用,甚至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孟洲深知双语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员使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帮助他们接触了解更加前沿的专业知识。那段时间,她天天泡在办公室,白天搞科研,晚上编写讲义、制作课件。
秋季学期开始了,孟洲如期为研究生奉献了一门精彩的双语课。她细致的讲解、准确的发音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少数学员听课感到吃力,打起了退堂鼓。孟洲教授了解到情况以后,主动找到他们谈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并耐心地反复讲解,直到他们完全听懂为止。现已留校工作的讲师雷兵回想起当年,仍然充满感激地说:“孟教授的课虽然乍学起来很难,但是对于我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科研工作中,孟洲也是一位“拼命三娘”。由于武器装备研制的需要,孟洲和团队成员年年都要去大海上做试验,有时甚至要远航到公海上。海上风高浪大,男同志都有点吃不消。为了尽早攻克关键技术,她坚持和男同志干一样的体力活,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同事深深的敬意。
这样的巾帼女杰还有很多:年逾半百的冯莹教授指导学员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帮助他们捧回了30多个奖杯。王省书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加班加点做实验,提前3个月完成了某国防科技重点项目的研制任务。“70后”女教授梁永辉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反复试讲练习,课程获得将军学员的高度评价。年轻的女研究员侯静从国外留学回来后,牵头的 “超连续谱”项目,使该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她们是一群平凡的女性,从事的事业却不普通;她们是一群美丽的女性,创造的成就更加壮丽。
《中国科学报》 (2012-03-14 B2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