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日本大阪大学研究人员参与的国际研究小组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弄清了痢疾杆菌感染人类时使用的极其细小“毒针”的蛋白质结构。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痢疾杆菌通过表面约100根如同“毒针”般的菌毛排出毒素,在人类的肠部等细胞上开孔,然后侵入细胞内部。
以前,对“毒针”这种细微结构一直难以分析。此次研究人员通过在零下220摄氏度的低温下冷冻“毒针”,在不破坏蛋白质结构的情况下,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成功观察到了“毒针”的蛋白质结构。
观察结果显示,痢疾杆菌的“毒针”直径约7纳米(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长50纳米,由MxiH蛋白质呈螺旋状叠加形成,“毒针”内还有直径约1.3纳米的供毒素通过的通道。毒素通过通道时呈细长形状,但是出了通道后就会变为球形。
痢疾在发展中国家很常见,严重时可致人死亡,而现在一部分痢疾杆菌还产生了抗药性。研究小组成员、大阪大学教授难波启一指出,如果以“毒针”为目标,而不杀死痢疾杆菌本身,就不会出现抗药性痢疾杆菌,今后医学界可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破坏痢疾杆菌“毒针”的药物。
(蓝建中)
《中国科学报》 (2012-03-01 A2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