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熙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18 7:29:28
选择字号: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
创新体制对话世界

 
■本报记者 周熙檀
 
2010年,成都高新区提出了“大孵化”理念,从“在高新区办孵化器”转变成“把高新区办成孵化器”,构建包括孵化载体、技术平台、人才培育、梯形融资、知识产权、市场开拓等在内的支撑自主创新的“大孵化服务体系”,目标直指“建设中国发展环境最好的区域”。
 
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而建成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正是天府新区发展的目标。
 
成都高新区作为天府新区创新发展的高端示范区,始终将体制机制创新放在创新工作的第一位。“大孵化”理念的提出,可以看出成都高新区对于科技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的认识更深入,对于世界一流园区的发展认识也更进一步。
 
一根电线杆引发的创新思考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成都高新区。从国家层面来说,集中批准高新区,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尝试;然而对于新成立的成都高新区来说,面对的问题却是具体的。
 
“高新区的管理权限还没有落实。管理权限不落实,高新区的体制优势就不能发挥,发展速度也就跟不上。”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说。
 
一次,高新区要安装一根电线杆,花了半个多月时间也不见动静。高新区管委会所在行政区的一名乡干部面对批评却顶撞道:“管委会?你凭啥批评我?”
 
1996年以前,成都高新区的拆迁工作委托所在行政区做,基础设施建设由成都市建委承担,体制不顺,增加了工作难度,徒增了许多烦恼。一名村主任对管委会工作人员说:“你们搞一站式服务,可我这里还有一站。”
 
“制度创新是关键,让问题不再是问题。” 汤继强说。高新区在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重视。
 
1991年,四川省政府确定了“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原则,把办好高新区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从而使成都高新区从建区伊始就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成都市随之加大了改革力度,其中一项就是赋予成都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市级部门“只准许给高新区开绿灯,不准亮红灯”。
 
“开绿灯”,对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988年3月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在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的时候,会议决定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要求各部门“都要开绿灯,不要干涉”。
 
一路绿灯,我们见到今日之中关村;坚持开绿灯,我们亦见到了今日不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成都高新区。
 
政策支持下甩开膀子干
 
1992~1996年,成都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决定》、《关于调整和实施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几个问题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成都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授权很充分,而且从1996年起,所有收益全部留给高新区,“钱不拿走一分,市级权限全给”。这一原则一直被坚持实行了十多年。
 
在“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框架里,成都高新区不是一级行政区,而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集中发展区。“按照‘体制新区’、‘科技特区’的定位,成都高新区建设从一开始就属于较为典型的‘政府主导推进’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资源整合力强、决策流程短、工作效率高。有了制度的保证,有了政策的支持,高新人于是可以‘甩开膀子干了’。”汤继强说。
 
实际上,高新区既需要有外部的体制、制度保障,也需要在内部建立富有效率的管理、服务、激励等制度安排。从内部体制建设上,1996年区划调整以后,成都高新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体制建设原则,借鉴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一些管理体制,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作”,并在成都率先实行“一站式”管理。
 
这一创新,打破了传统行政架构中“条块分割”的局面,每个局都是一个综合部门。这种架构不仅减少了人员,而且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效率,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今天看来,这种做法已经极为普遍了,但在当时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新。”汤继强说。
 
2008年,成都高新区再次优化了政务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设立企业方面,原有的7个审批环节被缩减到4个,原来需要5至8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审批缩减到50分钟;项目报建方面,原先需要68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现在只要17个工作日。
 
创新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高新区要弃机关化、弃衙门化。”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说,“以创新立命的成都高新区,正是用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拉近成都与世界的距离。”
 
事实上,通过长期的积累与探索,成都高新区的机制体制创新早已“体系化”,在此过程中,成都高新区成功打造了三大服务体系,形成了中国内地最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使其中国内陆投资创业标杆的形象不断凸显。
 
政务服务体系方面,成都高新区不仅率先实行了“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和基层“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而且围绕项目引进、建设、生产经营3个关键环节,构建了“三段式”服务体系,率先在中西部地区打造“962000”民生呼叫服务中心。
 
企业增值服务体系方面,成都高新区建立了专业园区管理服务公司、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新投资公司等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平台、人才培育、融资担保、市场拓展、行业分析咨询等增值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方面,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科技孵化园,建立了中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配套了创业辅导、风险投资、廉租公寓等服务措施,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常年保持在1700多家。
 
此外,成都高新区重视培育本土大企业、大集团,每年锁定一批重点企业,从市场开拓、上市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针对性内培服务措施,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中国科学报》 (2012-02-18 B1 园区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