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田
12月16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了。由于正值新一届常委班子上任伊始,加上会议本身的政策指向性,因此本次会议从内容到形式都备受关注。从内容上看,大会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未来特别是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夯实农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等。
总结起来,就是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下一步改革、扩大改革红利,同时着力解决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各种失衡问题。
譬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际上是我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建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没有完全厘清,政府之手出于利益考虑越位或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背景是近年来我国涉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食品安全、农民种粮积极性乃至利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则反映出我国低端产业与中高端产业、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的结构性失衡;而城镇化以及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速度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尽协调,背后则是对生态文明、民权民生的重视不够等等。
因此,上述问题不一而足,归根到底都是失衡。
实际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众多国际经济会议、论坛都将国际经济、地区经济的再平衡列入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过,正如矛盾无处不在又不断产生,其实不平衡的状态才更是常态,所谓经济学中理想的均衡状态只是人们的预期而已。
但是预期谁说了算,谁的预期是正确的,最终是利益攸关方博弈的结果,恰如股市中多军希望暴涨无极限、天空才是尽头,但空军也该有能把股指拉下马的机会。因此,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建立一种公平的、可以互相制衡博弈的机制,保障相关方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合力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规律处处起作用,市场失灵也时刻存在。对于市场失灵或失衡,小病可尽量让其自愈,大病才及时出招,过于大惊小怪或因宏观调控之名的操作过度、用药过猛只会加重系统的紊乱。
特别是宏观调控不该是高于市场、高高在上的,任何想主导或者凌压市场的干预行为都只能收获短暂的条件反射,而市场本身的机制迟早会发威并给出相应的“报复性”回响。因此,政策措施应重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常识,政府与市场的对话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的因势利导,甚至把调控行为纳入整个市场发挥作用的体系中,使经济系统运行得更富效率,也更加和谐。
金庸名著中有一“杀人名医”平一指,此人认为生老病死自有天理,所以“医一人、杀一人,杀一人、医一人”。这种做法固然荒谬,但其信奉的保持天道平衡,让老天爷和阎王爷都无话可说,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值得借鉴。
关于这一点,本次会议的报告也有不少阐述,比如提出“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等。经过字斟句酌的材料定然全面而无懈可击,但关键还在于执行。因此,在新老交替、改革大幕又一次拉开的时刻,接下来更重要的就是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的落实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2-12-20 第6版 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