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视野有多宽,自主创新就能走多远 |
——国防科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 |
■通讯员 王握文 马金铭
年终岁末,国防科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又迎来了一年中的收获季节:5项课题相继通过验收评审,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成果进入公示阶段。谈起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该院院长刘泽金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为自主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进一步凝聚全院力量,攻坚克难,努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跃入世界前列
连日来,国防科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大专家教授联系实际,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对十八大报告中关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等论述产生了强烈共鸣。
在接受采访时,该院博士生导师孟洲说,光电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学科之一,作为承担光电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的学院,必须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自主创新才能站在更高起点上,跟上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该院年逾古稀的老教授陆启生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院目前在4个研究方向上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要继续保持领先的优势地位,就必须始终紧盯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依靠自主创新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努力攀登新的世界科技高峰。
为此,该院在组织专家教授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时,提出将研究方向、研究课题放在全球视野下来审视,坚持用国际公认的评价体系衡量科研工作,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着力加强原创性、前瞻性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确保“十二五”期间取得一批进入世界前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力争在国际可比性学术指标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全球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在光电科学与工程院一间光学实验室里,研究员侯静正率领课题组进行项目攻关。这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年轻博士对记者说,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必须以开放眼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2007年,侯静被选派赴英国学习深造。回国后,她利用与在国外学习时建立的良好关系,与英国巴斯大学联合申请了“超连续谱光源”中英政府间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经过4年多的拼搏创新,该课题组实现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11月下旬,该成果顺利通过专家鉴定,使我国在该领域一跃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回顾这一经历,侯静感慨地说:“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要敢于站到国际学科前沿,提出新问题,突破新技术,与国外同行同台竞技,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关键技术。”她告诉记者,近年来,课题组先后选派十多名年轻骨干和研究生赴国外学习,确保研究水平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
该院政委姚炳洪介绍说,近年来,该院先后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关系。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申请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以全球视野打造一流创新人才
“从学员入学开始,就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该院许多专家教授认为,全球视野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素养,必须以全球视野来培养造就一流科技创新人才。
“好比从一个封闭的屋子里走到广阔原野上,就会发现天地如此广阔,自己多么渺小。”该院教授孟洲以此比喻开阔学员视野的重要性。近年来,她带了10名博士生,先后推荐3人到国外学习。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孟洲明显感到他们的视野开阔多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更明确了。“科技人才要有突出的创新能力,更要有宽阔的视野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她进一步强调说。
令该院领导和专家教授欣喜的是,国家教育部实施“博士生学术新人奖”3年来,该院已有9名博士生入选。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际性学科竞赛中,该院学员获得特等奖、一等奖5项,一批优秀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成为科研攻关的主力军。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更要着眼于未来。”专家教授建议,要开设更多的中英文双语专业课程,让更多学员参加国际高水平会议和出国攻读学位,支持学员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全球视野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
《中国科学报》 (2012-12-12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