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东维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5
选择字号:
别低头,一直向前看
 
■王东维
 
驾驶台的窗外,是大风吹起的涌浪。我和同学们站在老师身后,突然一个大浪拍到船头,船体剧烈颠簸。我的胃像是抽搐一般,那种难以忍受的感觉使我本能地低下头,闭上眼。大副转过身,拍拍我说:“在驾驶台,任何时候别低头,一直向前看。”
 
为期一个月的船舶认知实习,在这次航行后就要结束了。记得从大连港驶往厦门港的航程中,我们就在成山头海域和台湾海峡吃尽了苦头,没想到回去时台湾海峡的峡角效应更加严重。
 
这次所走的航线是从我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育鲲”轮配备了全面的现代化设备,尚且航行得如此吃力,那么,先辈们不知要经受多大的困苦。
 
1431年,郑和在第七次出海前,在闽江口立起了一块石碑。部分碑文如下: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神之灵固尝著于昔时,而盛显于当代。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保无虞。
 
当时海况的险恶、远洋航程的艰苦性可见一斑。悬挂于船体三楼大厅的《世界海运地图》,不仅描绘着郑和下西洋所开辟的路线,还记录着我国航海人员的奋斗史,饱含着伟大的海洋精神。
 
那一刻,我突然对古代航海人的海洋精神有了深切的认同。凡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人物,总不会以懈怠轻慢的态度来面对自然造化,他们不相信人类可以盛气凌人地君临海洋,因此总会以万分的虔诚与困苦,把自己的生命与海洋熔铸在一起,创造出中国海洋事业的辉煌成就。当我们的“育鲲”轮驶出台湾海峡时,我终于体会到这种“熔铸感”。
 
后来和大副聊天,才知道最初他也晕船,而且因为双腿有病症,长时间站立会疼痛。但是作为全船的指挥者,他在值班期间始终没有离开过驾驶台。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海洋精神的传承。
 
未来的日子,不知道会几经台湾海峡,也不知道还会遇到多大的风险,但我知道,无论面对多大的风浪,我都会昂起头坚定地站立着,想着“别低头,一直向前看”这句话。
 
(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学生)
 
《中国科学报》 (2012-12-05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