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平
圣洁的“象牙塔”形象曾是很多人心中对于大学的唯一定义,即使大学出现一些问题,公众也多以爱护和宽容为主流。然而近几年,这一状况似乎有所改变,关于民意与大学之间的博弈已经多次上演。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年八九月份,前北大教授邹恒甫指称北大院长系主任强奸酒店服务员事件曾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回顾整个事件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尽管直到今天,邹恒甫也没有拿出任何指控北大的证据,但大部分公众在对待北大与邹恒甫的态度上,几乎不假思索地选择了信任后者,一面倒地对北大乃至中国高校进行痛骂和批判。
空穴来风何以致大学遍体鳞伤?
在这样一个并无确凿事实依据的负面新闻的持续发酵中,曾经神圣的北大乃至中国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轰然坍塌,与之相伴的,一是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通过操控舆论轻而易举地成为所谓反体制的“斗士”,二是满怀道德优越感的网民在情绪化的愤怒中成为不问真假的网络“哄客”。至于事实真相如何这一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在舆论持续发酵中反倒渐渐蜕化成为一个貌似毫不相干的背景。
大学形象如同惊弓之鸟,在一阵空穴来风中遍体鳞伤。在我看来,这显然是件很悲哀的事情,但它绝非毫无缘由,而是出自一种日积月累的蚁穴效应。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在公众心目的印象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百废俱兴的上世纪80年代,大学给人们的突出印象是崇尚自由;在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的上世纪90年代,大学给人们的突出印象是更加功利实用;在规模扩张的新世纪初,大学给人们的突出印象是行政化加剧。
毋庸讳言的是,这样一种形象更迭过程中,大学本身所能传递给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的学术理想与文化精神方面的正能量在不断减少。相反,大学对社会风尚的亦步亦趋,大学师生的功利、浮躁,大学自身的市场化、行政化趋势加剧,以及由此引发并屡屡曝光的论文抄袭、成果造假、教授言辞出格、学者为利益集团代言、导师让学生打工、招生基建腐败等等负面新闻,正在潜移默化地消解着社会民众对大学的敬意与憧憬。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无疑是全方位的,成绩巨大。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但是,发展过程中所滋生和蔓延开来的各类腐败、功利、浮躁等问题和现象,也确实给公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正是这样一些负面的认识和理解,积聚到一定程度后,便开始左右人们对于大学的思维和判断。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民在类似事件中表现出的非理性思维和起哄现象,与其说是偏听偏信、不明是非,莫如说是反映了民众对大学形象的集体性逆反心理——其实,人们并非丧失了追问真相、谈论是非的能力和素养,而是恨铁不成钢,更愿意相信大学确实存在各式各样乃至匪夷所思的丑闻。
大学应如何回应民意倒戈?
大学形象其实是大学对社会的形象塑造和传播与公众对大学的形象接受和想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要塑造美好的大学形象,大学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形象表达,更要关注公众对于这种形象是否接受、是否认同。
由此,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大学形象在民众心目中不断坍塌,大学应该如何回应民意的倒戈呢?在这方面,大学似乎一直存在着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够、能力与智慧不足等问题。典型的表现形式是,面对有损大学形象的负面新闻和舆论批评,或漠不关心、视若无睹,或护短匿愚、缄口不言,或心存侥幸、鸵鸟心态,或缺乏预判、进退失据,或观念陈旧、处置不当,或隐瞒欺骗、信口开河,或恼羞成怒、激化矛盾……诸如此类的表现形式,不仅无法化解危机、挽回形象,反而因为容易刺激公众情感,而给大学形象带来更大的伤害。
大学之所以在回应民意倒戈方面乏善可陈,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大学普遍存在功利实用的价值观,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热衷于向社会展示征地、新建、扩招、升格、争经费、拉项目等等物质层面的进展,而漠视了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的持守,因此大学形象的塑造和表达比较难以令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二是大学的行政化趋势、市场化风气日趋严重,由此造成大学在教学科研、校务管理、社会服务、招生基建等诸多方面较大面积地出现腐败、官僚、功利、浮躁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从而造成社会舆论持续不断的曝光和批评,导致社会民众对于大学精神失落的质疑、焦虑乃至愤怒;三是大学未能与时俱进,及时妥善地调整好大学与民众、大学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依然保持着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行我素的强势心态,既没有在战略上构建妥善应对舆论危机的策略与机制,也没能在战术上形成随机应变的娴熟的应对技巧,从而在蜂拥而至的舆论倒戈面前进退无措。
可以想见,一面是大学自身的形象塑造难以得到社会认同,且各类负面事件难以遏制地不断曝光,一面是大学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失,由此导致的民意倒戈和大学形象的坍塌,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笔者认为,要挽大学形象于既倒,大学应该认真对待并妥善回应民意:一要坚守大学之道,不断锻造科学、民主、自由、创新的大学文化,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和民众进行持续不断地传播;二要正视并切实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腐败、功利现象和问题,加强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阻塞漏洞,防微杜渐,从根本上化解大学行为失范的问题;三要深刻认识到大学已进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心地带,其一言一行都须在阳光下接受社会评判的现实,克服过去那种面对危机事件无所谓、侥幸、护短、瞒骗、急躁、恐惧等不良心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至上”、“预防为主、协同应对”的危机管理意识,立足于真诚沟通和快速反应,努力通过妥善处理危急事件本身来降低损失、维护大学形象,乃至借势反弹,提升或重建大学形象。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中国科学报》 (2012-12-05 第7版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