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九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5
选择字号:
宋宝安:科研要做到“顶天立地”
 
■本报记者 龙九尊
 
刚刚获得2012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宋宝安觉得很欣慰,毕竟这是贵州科技人员第一次获得何梁何利奖。
 
“这对我们是个鼓励,鼓励我们西部的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这位贵州大学副校长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也是贵州方面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结果。
 
长期以来,宋宝安致力于新型农药的研发。他自主研发的广枯灵、毒氟磷等一系列新农药成功走进田间地头。他开发的甲基立枯磷、吡虫啉等新工艺得到广泛的工业应用。现在,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外,宋宝安正为开发更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而忙碌。
 
创新灵感来自田间地头
 
宋宝安今年49岁。1983年,宋宝安从贵州大学化学系毕业,随后到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作为我国首批农药化工研究生,宋宝安回到贵大,走上农药科研之路。
 
1997年1月20日的《中国科学报》记录了宋宝安的科研生活:“10年中,他完成了15项成果,其中10项已被湖南、江苏、黑龙江、贵州有关生产厂采用……湖南沅江化学厂引进宋宝安研究成功的‘甲基’立枯磷合成技术后,成为全国农药百强企业。”
 
宋宝安还记得若干年前的那次采访。不过,15年过去,他又取得了更多新成果。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重点实验室大楼的过道两侧,记录着宋宝安每一次科研突破:恶霉灵新产品、广枯灵制剂、甲基立枯磷和吡虫啉的新生产工艺……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创制及成功产业化的抗植物病毒剂新农药品种病毒星(毒氟磷)。
 
不少同行惊讶于宋宝安的科研创造力,他的创新动力和灵感究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生产实践,来自于工厂,来自于田间,来自于国家的需求,来自于农民的需求。”宋宝安一口气道出科研创新的秘密。
 
宋宝安常对他的学生们谈起科研的乐趣:选择了科研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吃苦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奉献就获得了快乐。
 
担任贵州副校长后,宋宝安变得更加忙碌起来。不过他放不下科研的乐趣。最近他的工作是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2010年,该病在我国呈大暴发趋势,全国受灾面积达2000万亩,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地无一幸免。“我这几年就是要研究这个病的防控技术。就像医生一样,要把它解决掉。”宋宝安说。
 
对成果转化如痴如迷
 
宋宝安很高兴自己的创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他经常说,科研一定要“顶天立地”——学术要做到最前沿,但成果要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
 
事实上,在宋宝安眼中,根本不存在“做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这样的问题。他说,首先要做好原始创新,没有原始创新就没有动力。但是创新一定要转化,要应用。“我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有着如痴如迷的浓厚兴趣。”他觉得自己取得的成果,只是科研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产物。
 
“科技创新首先要找准目标,要围绕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找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这种科研信条的驱动下,宋宝安使贵州高等教育史实现多项“零的突破”: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作为“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宋宝安认为“把队伍搞大是这个学科现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外要突出优势,在国际上做大做强,还要为贵州和整个西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撑。
 
作为贵州大学的学生,宋宝安对母校有着非常深的感情。2011年,宋宝安把自己所获的黔灵科技奖100万元奖金捐给贵州大学,用于鼓励科研创新。“是贵大培养了我,成就了我。”宋宝安对此只有一句简单解释。
 
今年贵州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宋宝安希望贵州大学要为贵州的“加速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通过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我充满信心。”宋宝安说。
 
《中国科学报》 (2012-12-05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