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5
选择字号:
生前师友追忆罗阳——
“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
 
■本报记者 陈彬
 
刚刚听到罗阳去世的消息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浚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直到反复确认,他才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11月25日,歼-15舰载机研发项目总负责人、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心脏病,以身殉职。王浚是罗阳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老师。
 
这几天,王浚的心情一直很沉重。11月26日,正是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他参加了在北航举行的学习“航空报国英模”、杰出校友罗阳同志精神座谈会。在那里,他和罗阳的生前师友一起,追忆起了罗阳的一点一滴。
 
“你是最让我们心疼的学生”
 
在王浚的印象中,罗阳是一个踏实、不张扬的学生,“他们班是恢复高考后,我们专业的第一届学生,罗阳在他们班的年龄偏小,但功课十分努力,总是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
 
记得有一次,王浚去看望已经担任沈阳601研究所所长的罗阳。吃饭时,罗阳向他敬酒,王浚说你们所这么短时间取得了很多成绩,很了不起,这都是你们辛苦换来的。罗阳的回答让他至今印象深刻:“王老师,忙是应该的,国家有这么多任务。不过王老师,您永远是我的老师!”
 
和王浚一样,对于罗阳的英年早逝,罗阳大学时的团总支书记郑彦良也深感震惊。
 
其实在得知噩耗之前,郑彦良的心情本来很好。“当时所有媒体都在铺天盖地报道舰载机的成功起降,罗阳取得这样的成就让我非常激动,我本想打电话向他祝贺,但没想到第二天,大喜转为了大悲,真是让人无法承受。”郑彦良感叹,自己从事学生工作12年,接触了千余学生,他是自己最看好的几个人之一。“我始终不甘心,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一个人就这样走了?”
 
在得知罗阳去世的消息后,郑彦良很想回校友会看看。等到那里时,他发现有着同样想法的老师不止他一个。那天,关于罗阳的话题他们谈了很久。最后,老师们决定由郑彦良为代表,向罗阳的家属发一封唁函。内容是:立志祖国航空事业三十载,罗阳你是最让我们骄傲的学生。
 
“其实唁函的最后还有一句话,因为怕刺激家里人,我们舍去了。那句话是——你也是最让我们心疼的学生。”郑彦良说。
 
“他是我们这代学生的代表”
 
今年7月,罗阳的大学同学组织了一次聚会。罗阳参加了,但没多久,就急着离开。
 
“那天罗阳参加了一个晚上的活动,第二天便要回单位。”陈舒霍是罗阳的同班同学,那天他想挽留罗阳多待一天,因为第二天他们要去看望老师。但罗阳还是拒绝了。“他说不行,我要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后天还要去法国参加会议。”
 
罗阳这样的表态并不出乎陈舒霍的意料,因为在他眼里,罗阳就是一个全心扑在工作上的人。
 
就在去年,陈舒霍听说领导有意要调罗阳到北京来工作。当他向罗阳问起这件事时,罗阳的回答却是,一个重点项目没有最后完成,要在他手里把几个信号落实了才能安心。“应该说,罗阳用自己的实践和成果实现了他的理想,他是实现航空报国的最好实践者。”
 
对于罗阳的这份干劲,同样与他相处四年的老同学高松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北航的四年,我们赶上了国家经济的恢复时期,学校的氛围是天天讲‘四化’,那时的我们都很单纯,就是想好好学,报效国家。这份单纯注定了我们一辈子就是这样走下去。”
 
在高松看来,罗阳应该是北航同学的代表,也是他们那一代学生的代表。“我们班的很多同学,现在仍然是各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他们体现的这种坚守,是一个集体和一个时代的烙印。”
 
“献身国防的精神没有被我们遗忘”
 
在北航学习时,罗阳所在的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又被称为“5系”。如今,这一颇具时代特色的称呼依然被沿用着。
 
马超是正在“5系”读研的一位学生。在十八大闭幕后,马超一直在学习新党章,而当他得知了老学长罗阳的事迹,一个念头便在他脑海里出现了:“我想知道在新的党章中,能不能找到罗阳师兄的影子。”
 
于是,马超翻开了党章,找到了这样一段话: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我知道罗阳师兄的所作所为,经得起人民、历史还有国家的检验。”马超说。
 
随着对罗阳的深入了解,马超对罗阳说过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对我们年轻一代的航空人来说,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浮躁、纷杂的现象。我们真的应该思考,如何才能自我认识,了解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沉重的使命,然后献身于国防建设事业。”
 
对此,在座谈会上,一位罗阳大学时的同学曾谈及,当时“5系”毕业生的出国率是最低的,大家都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他想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马超告诉他,近几年在“5系”毕业的研究生中,有80%的同学都投身到了祖国国防事业中。“可以说,献身国防的精神并没有被我们‘5系’的年轻一代所遗忘,这种精神正在一代代传承,我相信她会永远传承下去。”马超说。
 
《中国科学报》 (2012-12-05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代岩石为罗马“小冰期”提供新证据 科学家将手机图像传感器变为反物质相机
“科学突破奖”揭晓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