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源头打响入侵物种防控战 |
——科学基金布局我国外来物种研究 |

世界十大恶性藤本杂草之一——薇甘菊
■本报记者 张双虎
12月1日,《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规定禁止擅自向湿地引进外来物种,这是继《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后,又一部涉及外来物种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事实上,在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战斗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早在十几年前就排兵布阵,资助过一系列项目,此后对这方面的资助从未间断,为我国应对外来入侵物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物种入侵形势严峻
浙江省今年完成的湿地资源调查发现,入侵该省湿地的植物有加拿大一枝黄花、凤眼莲(水葫芦)、互花米草、水盾草、空心莲子草等。入侵动物有巴西龟、牛蛙、福寿螺、克氏螯虾(龙虾)等。这些物种在浙江湿地范围迅速扩散,对原生湿地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已经成为淡水湿地生态系统难以根除的公害。
浙江省林业厅总工程师蓝晓光说:“在浙江湿地遭受的各种威胁中,外来入侵生物已成为重要因素。”
11月下旬,因严重威胁到当地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深圳市大鹏新区政府对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发起“总歼灭战”,区政府以5元1斤的价格向居民收购薇甘菊。仅5天时间里,400多万斤“毒草”被送进收购点。
11月21日,海南省海口和文昌启动二级应急预案,展开对红火蚁的防治,一场全民剿蚁大战全面拉开;11月19日,江苏省灌南县植保防疫部门再次全面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10月份,重庆万州渔民在长江捕获一条来自北美洲的毒鱼雀鳝。令人惊讶的是,此前几天,南京市民也在南京下关小桃园护城河里钓上一条2斤多重的雀鳝。
据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有关外来物种的报道十余起。农业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涉及农田、森林、水域、湿地、草地、岛屿、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有5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11种,这11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
科学防治从源头开始
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进行引进物种评估,对有害物种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发动、早控制就成为当务之急,而所有这些,都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做后盾。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加速了外来物种的侵入,外来入侵害虫的准确鉴定与有效控制成为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润志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为此,基金委生命科学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启动了一批项目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在科学基金资助下,张润志领导的“外来入侵昆虫鉴定与控制”研究团队先后获得面上项目、应急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该领域项目。相关研究发现并准确鉴定世界著名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蔬菜花斑虫)传入我国的情况,为控制该害虫赢得了时间。该团队制定的马铃薯甲虫综合控制技术体系打破了世界权威预测机构作出的疫情将扩散至中国全境的预言,为保护我国8000万亩马铃薯免遭虫害立下汗马功劳。该团队的研究自2005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建议并参与制定《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等3项国家规划,15条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
人类活动造成的非有意引进物种以空前的速度增加,一旦这些引入物种定居下来,它们几乎不可能被根除。因此,确定和监测入侵物种更容易定居并形成新种群的地域就非常重要。
今年年初,张润志团队从“首发地”(我国第一次发现地点)的角度分析了外来害虫省级区域分布规律后发现,用各省区对外贸易额等作为“物种引入压力”的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出入侵物种首发地数量的多少,相关研究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在线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首发地’方法的使用,为国家监测机构确定新入侵物种最易定居的地理位置、更及时有效地防控新入侵物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间接说明了经济发展是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原因。该方法对其他国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该论文第一作者、张润志团队成员黄顶成博士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利用基金项目的研究基础和知识储备,我们解决了稻水象甲、萧氏松茎象、褐纹甘蔗象等数种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入侵害虫鉴定问题,为国家提供了一系列防控技术和措施建议。”张润志说。
布局入侵物种防控
“其他项目对外来物种研究的资助都是在问题较严重时才开始,而科学基金资助的是基础研究,当科学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时,就开始申请项目,因此科学基金对该领域的资助是最早的。”基金委生命学部二处处长兼生态学项目主任于振良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在科学基金资助下,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院长陈功锡团队对湘西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发现,该区域目前有外来入侵植物56种。
“这些入侵植物暂未造成危害,但其一旦大量繁殖会引起灾害,带来巨大损失。”陈功锡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而且湘西地处中部腹地,长期以来以生态环境优越著称,在这种环境内出现入侵物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史海涛的科学基金项目“外来物种红耳龟(巴西龟)的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发现,巴西龟的身影横跨中国中、南部,遍及农村和城市。
“希望我们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针对巴西龟等外来物种的进口管理、养殖管理和放生活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提供参考。”史海涛说。
在对薇甘菊的研究方面,中山大学也在科学基金资助下,探讨了外来植物薇甘菊凋落物对4种本地植物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应对外来物种入侵方面有几支不错的队伍。如中科院动物所、植物所、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植物园等。此外,科学基金还资助了一批该领域做得比较出色的高校,如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于振良说,“这些研究队伍对从源头上科学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2-12-05 第3版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