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4
选择字号:
国内人脸识别始于协助破案

 
重庆枪击哨兵案案犯周克华踩点监控图像,头像只有3×4像素,苏光大将其重建成像。
 


案犯周克华(左为重建像)
 
苏光大供图
 
■本报记者 童岱
 
早期的刑侦案件中,办案人员会让目击者将嫌疑犯的面部特征,向画师描述,再由画师依描述所绘制的素描图来协助破案。素描对嫌疑犯样貌的还原程度,与目击者的描述能力以及画师绘画的能力相关,有时会出现较大误差。
 
但现在,只要嫌疑犯出现在任何公共场合的摄像头下,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几秒钟就能用计算机比对并核实身份。
 
将手绘变为计算机语言
 
1989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苏光大和他的团队受公安部委托,承担了名为“GA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的研究项目,他们利用计算机将人脸分为头发、脸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这六个区块,每个区块设置不同的类型,这样一来,通过目击者挑选,工作人员将区块组合成嫌疑犯的脸,从而帮助破案。
 
与过去素描肖像相比,这种利用计算机组合的人脸图像能更快速的成像,也很容易对图像进行修改和微调。1994年,武汉市公安局利用该技术破获了持枪抢劫特大案件,这也成为我国利用人像组合破获的首起成功案例。此后,这项技术也成为公安部门的必备装备。
 
“第二代身份证的出现,是拓展人脸识别技术的一个契机。”苏光大说,对于警方而言,根据二代身份证上的人像就可以构建规模巨大的人像数据库。
 
2008年1月,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身份信息,苏光大团队建立了国内首套千万级数据库的人脸识别系统。如今,这个数据库的人数已经过亿。警方在侦破案件时,通过监控摄像头得到的嫌疑犯画面图像,便可以从数据库中迅速比对其身份信息,确定其窝藏地点,加快破案速度。
 
超分辨率技术解决“看不清”
 
然而,在公安部门实际的破案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视频监控场景中的人脸图像分辨率非常小,这也让办案人员常常陷入困境。为了使模糊人脸图像得到高清晰度的重建,2010年7月底,苏光大完成的“数字影像资料处理及检验技术”通过了公安部的验收。令他没想到的是,这项技术很快就得到了应用。
 
2010年12月,苏光大接到一通不寻常的电话,内蒙古准格尔刑警队的警员在电话中寻求帮助,他们手中的犯罪嫌疑人人脸图像模糊,无法辨认。
 
“当时他们传给我的那张图像是由路边的监控摄像头拍到的,像素非常低,等我将图中人像放大后才发现,人像的像素是4×6,肉眼完全无法辨认。”苏光大说,当时他将这张人像放入他们研发的软件中进行了电脑复原、重建头像,准格尔警方依据重建后的高清晰度头像,很快便破了内蒙古准格尔旗凶杀案。
 
公安部A级通缉犯周克华同样也是一个典型案例。苏光大说,周克华在重庆作案后,他就受到重庆警方的邀请去协助破案。根据重庆警方提供的视频信息,他将放大的犯罪嫌疑人的头部模样进行了重建还原,破案后,两者头像对比,误差同样很小。
 
人脸识别亮相奥运会安防
 
国内在人脸识别领域的权威机构,除了清华大学,还有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自“9·11”事件、2004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等恐怖袭击发生后,国内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公共安全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人脸识别技术终于在2008年奥运会上有了大型应用,这也成为这项技术在国内应用的里程碑式事件。
 
当时,北京奥组委对开幕式、闭幕式入场进行了实名制管理,入场券持有者需要提交个人近照,在入场验票时会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实名制身份认证。当时,技术提供方便是清华大学的苏光大团队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以及其他单位合作完成。
 
《中国科学报》 (2012-11-24 第5版 探索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