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4
选择字号:
科技博览
 
科学家合成出恒星死亡图像
 
前不久科学家合成了一幅图像,展示了一颗垂死的恒星重新焕发生机,而后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这颗恒星是一个名为“Abell 30”的行星状星云,距地球5500光年。该图像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欧洲航天局的XMM-牛顿望远镜以及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可见光照片合成。科学家发现,当一颗质量不到太阳8倍的恒星在生命末期膨胀成红巨星时,它的外层会以震动和风的形式剥离。被剥离的外壳放射出紫外辐射。在未来几十亿年时间里,太阳系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
 
布莫让星云堪称宇宙最冷之地
 
天文学家表示,布莫让星云是宇宙中最冷之地,温度只有零下272摄氏度,也是已知发现的唯一一个温度低于背景辐射的天体。这个极度寒冷的行星状星云坐落于半人马星座,距地球5000光年。布莫让星云的外形酷似一个蝴蝶领结,由速度达到每小时31万英里(约合每小时50万公里)的强风所致。在强风的吹动下,超冷气体远离濒死的中央恒星。天文学家表示这颗恒星在1500年时间里每年损失的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该星云的质量是其他类似天体的10到100倍,快速膨胀使其成为宇宙最冷之地。
 
锻炼有助消除与癌症相关的疲劳感
 
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进行快走或骑车等有氧锻炼,能够帮助消除这种疲劳感。疲劳感是一种与癌症和癌症治疗相关的常见副作用,它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过去医生往往建议有疲劳感的癌症患者休息,但长期不动又会造成肌肉萎缩等不良后果。这种疲劳感还常常使得有些癌症患者不愿意继续接受治疗。研究人员调阅了过去几十份相关研究中超过4000名癌症患者的资料,分析显示如果在接受癌症治疗的过程中或治疗后进行有氧锻炼,比如快步走路或骑自行车,都有助于消除这种疲劳感。但是如果进行的是负重类型的锻炼,则没有发现有消除疲劳感的效果。这些分析结果说明在为癌症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时,可以把有氧锻炼作为消除疲劳感的措施考虑在内。
 
黄曲霉素简便检测法正在研发
 
维也纳技术大学目前正与维也纳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发针对黄曲霉素的检测试纸,目标是发明一种像验孕试纸一样简便、廉价的试纸,能很方便地检测出存放的玉米是否已经霉变或已经不能食用。这种试纸采用核酸适配体技术。核酸适配体是一段脱氧核糖核酸或者核糖核酸序列。试纸上的核酸适配体一旦遇到黄曲霉素,就会显现出由微小的金色颗粒排成的细线,在深红色的试纸上清晰可见。预计这种试纸两年后可投入市场使用。在温、热带地区,玉米如储存不当,就会形成黄曲霉素,甚至在玉米正常的生长过程中也会形成这种毒素,尤其在干燥、高温的环境下,这种毒素的含量会明显升高。黄曲霉素对人及动物的肝脏组织有很大的破坏作用,长期摄入可导致癌症。
 
气候变化是全球发展最大挑战之一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等机构综合最新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完成的一份名为《调低高温》的报告称,气候变化是全球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子孙后代计,各国应肩负起各自的道德义务,切实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现有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不足以有效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如果当前趋势持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4摄氏度,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人类可能面对的局面包括:沿海城市被淹没,食品短缺,干旱地区变得更干,湿润地区更湿,以及很多地区遭遇史无前例的热浪,水资源匮乏情况恶化,热带飓风强度加大,生物多样性遭遇不可逆转的损失等。报告认为,任何国家对全球变暖都没有免疫力,而全球变暖带来的食品短缺、海平面升高、飓风、干旱等问题,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危害尤甚。
 
2011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创新高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1年温室气体公报》称,2011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创新高,当年所有长期温室气体的总辐射强迫相当于百万分之473的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的水平增加了30%。公报说,作为大气中人类活动排放的最主要温室气体,201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390.9ppm(百万分之一),是工业革命前水平的140%。2011年,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等的大气浓度也创下新高。其中甲烷浓度为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59%;氧化亚氮浓度为工业革命前水平的120%,氧化亚氮对气候的影响长达百年以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是指经过大气、生物圈和海洋复杂的相互作用后滞留在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量。辐射强迫是指,由于气候系统内部变化,或二氧化碳浓度、太阳辐射的变化等外部因素,引起的对流层顶垂直方向上的净辐射变化。
 
蜜蜂是天然“麻醉师”
 
希腊、塞浦路斯与法国研究人员新近发现,蜜蜂咬伤动物后,会向伤口分泌一种毒性很低的物质,对“受害者”具有天然麻醉作用。如果蜂巢有入侵者,蜜蜂将它们咬伤后,其下颌腺会向伤口处分泌一种名为2-庚酮的化合物,使入侵者瘫痪长达数分钟,便于将其驱逐出去。这种天然麻醉剂对某些小型捕食性动物与寄生虫特别有效,比如大蜡螟和狄氏瓦螨等。研究人员以大蜡螟幼虫和老鼠坐骨神经标本为麻醉对象,比较2-庚酮与常用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特点,发现二者的特性极为相似,作用原理也一样,都是通过阻断某些钠离子通道来达到麻醉效果,但前者的毒性更低。研究人员表示,2-庚酮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未来有望以2-庚酮生产供人类与动物使用的新型局部麻醉剂。
 
科学家实现豚鼠内耳供电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豚鼠的内耳成功地转化为生物电池。豚鼠的内耳结构与人类的非常相似,研究者将电极植入豚鼠的内耳中,成功地为连接电极的无线电发射器提供了电能。整个过程中,豚鼠的听力未受到大的伤害。“内耳电池”的电力来自内耳内淋巴液和外淋巴液的电荷差。这一能量来源相对其他方法如体热、肌肉运动或颤动等更加稳定。在此之前,一些动物如蟑螂、蜗牛和蛤类等已经在实验室里成为了活体电池。不过,这次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控制哺乳动物体内电化学能的方法,为在人类内耳中植入医疗传感器提供了新途径。研究者还需要设计匹配的电子设备,因为内耳电量很小,功率只有几纳瓦特。(张章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2-11-24 第2版 一周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