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救命的支架仿佛被架在火上烤一般,“价格居高不下”的质疑一声高过一声。在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增长的现状下,支架因其不菲的价格总是备受关注。
事实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几万元一个的心脏支架早就不稀奇。有业内人士透露,医疗器械价格虚高,问题主要产生于流通环节。这些高值医疗耗材出厂后,往往要经过重重代理才最终经过招标进入医院,而每一次转手的加价至少有30%的利润可赚。按照有关政策,药品和医疗耗材进入医院后,医院还可以在招标价上再上浮10%~15%,然后再卖给患者。经过这些利益链条后,最初的价格必然翻了又翻。
此外,医疗器械厂家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投入成本大以及国外产品垄断市场等也是其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目前我国物价部门对医院的监管基本上只集中于医疗价格的加成是否合理,但对这些高价耗材的使用是否合理难以监管。
事实上,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医生在手术中到底该用多少耗材也没有统一标准。不过在这些国家,患者参加了商业或者社会医疗保险,手术大致由保险公司买单。为杜绝医院或医生“乱花钱”,保险公司会请具备医学知识的专业人士对医院的手术成本进行监管,由此对医生进行约束。
《中国科学报》 (2012-10-23 B3 健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