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29 6:50:10
选择字号:
几位大学生和一所渴望春天的小学

孙建(左)、徐旸(中)、付托(右)在藏北高原

 
 
在摄制组的镜头下,普琼为学生辅导功课
 
本报见习记者 陈彬
 
6月,漫天飞雪。
 
教室里,年轻的语文老师向窗外看了一眼,然后转过身。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写下这节课的题目:春天来了。他觉得这节课很不好讲,因为眼前的这些学生从出生到现在,从没有真正体验过春天的感觉。
 
这里是位于藏北高原的西藏自治区仲巴县仁多乡小学。海拔近5000米,终年严寒,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30%~40%。这里没有春天,六月飞雪是最普通的天气。
 
2003年,一位叫普琼的藏族老师自愿来到这所小学。耕耘多年,他被评为了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今年年初,西藏教育厅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拍摄一部关于普琼的纪录片。于是,该校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何苏六和三位学生组成摄制组,来到了这所没有春天的小学。
 
必不可少的“陪同团”
 
为拍摄纪录片,摄制组于今年3月和6月两度进藏,共历时35天。然而,他们在仁多乡小学总共的拍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5天。剩余的30天,他们都在干什么?
 
“有几天是在普琼的家乡拍摄,有几天是因为高原反应太厉害,不得不休整一下,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路上。”担任纪录片执行导演的电视与新闻学院研究生徐旸说。
 
从北京到拉萨,再到日喀则,然后到仲巴县,最后驱车赶往仁多乡,这样一趟下来,便需要大概一周时间。每到一地,当地政府就会派专门人员全程陪同。走到仁多乡时,已经有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陪同团”。对于这种看似有些“官僚”的做法,摄制组开始有些抵触,但当他们了解到实情,才知道这种做法并非毫无必要。
 
“因为这里地广人稀,环境极其复杂,某地的具体情况只有当地人才了解。所以每到一处,就只能多增加一名当地陪同人员才能保证安全。”担任纪录片摄像的研究生付托解释道。
 
仁多乡当地环境的恶劣由此可见一斑。
 
在仁多乡的几天,缺氧、高原反应、恶劣天气、物资短缺都给拍摄团队带来了不少麻烦,但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里的严寒。3月的夜晚,他们住宿的房间温度甚至可低至零下,几个人睡觉时根本不敢脱去衣物,还要带上帽子,另外盖上3床被褥才能睡着。到了6月第二次进藏,情况稍有好转。“至少能到零上了,大概一两度吧。”徐旸说。
 
也正因为如此,摄制组的几个人对彼此的健康格外关心,每天早晨,相互询问身体状况成为了他们的例行公事,甚至细致到关心每个人每天的排便是否正常。“排便不好,就说明身体可能有问题。在这里,一点小病都可能危及生命,真的马虎不得。”负责此次录音任务的学生孙建这样说。
 
风雪中的“一剪梅”
 
摄制组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拍摄已经成为仁多乡小学校长的普琼。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普琼在镜头前总是略显紧张,且言语也不多。于是他们决定转变角度,多拍摄一些普琼身边的老师,没想到在这些人身上,摄制组感受到了另一份强烈的震撼与感动。
 
让徐旸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夫妻教师,丈夫从西藏大学毕业后便来到这里教学,在学校和他的妻子相识。谈到当初为什么选择在这里教书时,丈夫说他在小学时读到了一篇文章,文章讲述了一位西藏阿里地区普通教师的故事,他被那位教师的精神所感动,于是立下志愿,长大也到高海拔地区从教。最终,他实现了愿望。
 
“当我问他坚持从教的动力时,他很淡然,说这是他的梦想,既然实现了就要好好干。”徐旸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根本不会相信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有这么一位为理想如此执著的人。
 
本文开头中那位有些无奈的语文老师叫归桑,1989年出生的他是这所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却已是一年级的班主任了。归桑每月的工资并不高,但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他还要省下钱供家里的几位哥哥姐姐上学。当摄制组问他如何看待那些工作一段时间便离开的老师时,归桑说没什么。之后,这位藏族大男孩沉默许久,用他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说出了四个字——人各有志。
 
在归桑的宿舍,摄制组问他平时喜欢听什么歌。归桑说是一些老歌。开始人们以为会是一些藏族歌曲,但当他打开电脑,传出的却是费玉清的名曲“一剪梅”。此时,窗外的六月雪还在下个不停。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中,那段熟悉的旋律传递给每个人的却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雪花飘飘,北风啸啸,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
 
“看到他们落泪,我踏实了”
 
从西藏回来后,摄制组开始了紧张的后期制作。9月13日,一场专门为这部题为《为了孩子》的纪录片召开的座谈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会上播放了这部纪录片的初版,会议组织方还特意邀请了几位在传媒大学就读的西藏学生。
 
当时,徐旸的心情很是忐忑,不知放映效果如何。他尤其在乎那几位西藏学生的感受。但当纪录片结束时,他看到那几名藏族学生落泪了。那一刻,徐旸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知道这部纪录片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我们不想过分地渲染某种气氛,只是想通过镜头,将我们看到的、也使我们感动的场景呈现出来,这种真实才是最具感染力的。看到他们流泪,我知道他们已经认可了我们的真实,我觉得很欣慰。”徐旸说。
 
对于这部短时间内“仓促”而成的片子,何苏六觉得尽管有着诸多不足与遗憾,但总体上还算满意,而对于他手底下这三个“学生兵”,他的评价却颇高:“能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完成拍摄任务,这三个学生‘没的说’!”
 
在那场座谈会结束后不久,付托的一位观看过该片的师妹给他发来一条近300字的短信。大致意思是说,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她一直忘不了纪录片中的情景。仔细想想,她觉得片子里好像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那些人也谈不上有多伟大,但那些人、那些事却总是在她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怎么赶也赶不出去……
 
《科学时报》 (2011-09-29 B3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哈佛认证抗衰清单:红茶+浆果有助逆龄 揭秘超短周期行星系统随时间演化规律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