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8 22:27:19
选择字号: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信宝:
石漠化坡耕地治理要有新思路
 
□本报记者 张行勇
 
今夏西南地区高温少雨,湖南南部、贵州西部、广西西北部、重庆南部和云南东部等地区出现中到重度干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暴露出西南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旧薄弱,农田缺水问题仍急需解决。近日,《科学时报》记者就西南农田应对干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信宝。
 
坡改梯农田治理存在四大问题
 
张信宝告诉记者,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喀斯特地貌的坡耕地农田,治理的主要措施是坡改梯,部分坡改梯工程配套有田间道路和微水工程。虽然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四个明显的问题:
 
其一,石质和土石质坡耕地坡改梯,往往无土面田,成了砌“长城”。
 
其二,未解决灌溉问题。据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盐亭农业生态站的研究,土层厚度60厘米的紫色土,可抵御20天左右的干旱,基本解决常年的农田季节性干旱。但是坡改梯的梯田土层厚度一般不足20厘米,抵御季节性干旱能力非常有限,无明显增产效益。
 
其三,贵州毕节和大方等地的部分坡改梯工程,为了解决蓄水工程的来水问题,修建了集水面或利用硬化路面集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有部分蓄水工程来水不足,利用效率不高。
 
其四,不少石坎梯地是“花架子”工程。近年来,许多土质坡地的坡改梯工程,为应付领导参观,梯田都用外来的石块砌了石坎,镶了“银边”,结果不但造成石埂上不能种植地埂经济植物,群众的收益降低,而且增加了农田改造的难度和成本,违反生态学基本常识。
 
石漠化坡耕地治理新思路
 
张信宝认为,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坡耕地石多土少,土壤肥沃,土地贫瘠,降水不少,干旱严重;其水土流失及危害的特点是地面与地下流失并存的二元水土流失方式,土壤流失量低,异地危害不大,成土速率低,对当地危害大。
 
为此,张信宝课题组根据石漠化坡耕地的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了石漠化坡耕地的治理思路:构建比较完善的路沟池配套的道路灌溉系统,因土制宜,宜梯则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
 
具体做法是:坡耕地内,沿横坡方向修建路面硬化的机耕路(宽3~4米),路的一侧布设集水沟,路面略向集水沟一侧倾斜,蓄水池修建于道路下方,有引水沟+沉沙凼和集水沟相连,集水沟和路面按蓄水池分段隔挡截流。机耕道上、下方的坡耕地内,修建路面硬化的人行路(宽0.6~1.0米),多利用现有田间小路改造,可保留梯阶,路面中央微凹,以便集水。蓄水池修建于小路两侧,通过引水沟+沉沙凼和集水沟相连,路面按蓄水池分段隔挡截流。
 
蓄水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永久性浆砌块石或混凝土蓄水池;另一种是半永久性的水工布蓄水池,利用喀斯特坡地的天然溶沟、溶槽、洼地,稍加改造,铺设水工布即成。
 
张信宝说,据粗略计算,以年降水量1200毫米计,取硬化路面的径流系数R=0.8,利用5%的耕地面积修建田间道路,每亩地道路年产径流量32立方米,以年利用3次计算,每亩地修建容积10立方米的蓄水池,基本可以解决正常年景的灌溉问题。
 
张信宝课题组在贵州和四川的石漠化试点治理中,实施了上述坡耕地治理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贵州普定陈家寨小流域已修建宽4米的机耕路3公里,宽0.8米的人行路2.1公里;浆砌块石蓄水池6口,容积360立方米,水工布蓄水池178口,容积2882立方米;基本解决了300余亩农田和林果的灌溉问题。
 
由于解决了交通和灌溉问题,坡麓和洼地内的部分农田种植了辣椒和四季豆等蔬菜,增加了群众收入。坡腰的土石质坡耕地,种植了樱桃和冰脆李等经济林果。对利用天然洼地修建的蓄水池实行一户一个、资金到户、分户修建管理的机制也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科学时报》 (2011-08-09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