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芸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29 7:5:21
选择字号:
科普越“狰狞”越受欢迎?

 
面目“狰狞”的科普书
 
当我们的少儿科普在探讨如何“界面友好”、平易近人时,西方为儿童做的科学书却在冒险、惊悚、恐怖的道路上“一路疾驰”。“可怕的科学”、“冒险小虎队”、“尖叫博物馆”……上演着一幕幕悬疑、惊险的科学故事。这些以“可怕”、“恶心”唤起读者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图书,能引导孩子推开神奇科学世界的大门吗?
 
本报记者 李 芸
 
沉睡千年的木乃伊瞪着双眼,凶猛的恐龙龇着尖牙、舞着利爪,残暴的海盗头子正站在船头眺望……看到接力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尖叫博物馆”系列的这组封面,你一定会心存疑惑:这是科普书吗?这适合给少年儿童看吗?
 
不再温馨与唯美
 
10年前,接力出版社在为是否引进悬疑大师R.L.斯坦的代表作“鸡皮疙瘩”时,十分“纠结”,担心充满惊悚、冒险类的图书在中国水土不服。
 
2001年,问世10年的“鸡皮疙瘩”已在国际市场取得傲人成绩:1994年“鸡皮疙瘩”占据全美儿童畅销书榜前十名中的八席;1999年,“鸡皮疙瘩”以27种文字版本取得了全球销售2.15亿册,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评为历史上销售量最大的“儿童系列图书”。
 
“但是当时国内的童书还比较传统,画面很唯美、故事很温馨,我们还在讲happy ending的故事。”接力出版社青春读物编辑部主任朱娟娟说。
 
而给予接力出版社勇气的是彼时正热销的《哈利·波特》,看来,魔幻、悬疑的元素国内小读者并不排斥。事实证明,“鸡皮疙瘩”也受到了国内小读者的追捧。据接力出版社陈邕介绍,整个“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引进10年来,中文简体版销量已超过700万册,码洋突破了1亿元大关。
 
有了“鸡皮疙瘩”的业绩,接力出版社在引进这类图书时就更有底气了,从“可怕的科学”到“冒险小虎队”,再到如今的“尖叫博物馆”。
 
如果说家长还有理由拒绝“鸡皮疙瘩”的话,碰到“可怕的科学”、“尖叫博物馆”等这类号称“用惊心动魄的阅读之旅带给孩子们奇妙的科学知识和多彩的历史常识”的书,家长只能交钱买书了。谁能拒绝既吸引孩子又能讲述科学知识的书?
 
心理上的“恐怖”也是一种体验
 
为什么儿童会喜欢上这类越读越害怕的书呢?“鸡皮疙瘩”作者斯坦曾这样解释他的成功:“和成年人一样,甚至更甚,儿童普遍喜欢历险、悬念、刺激和一定程度上的惊恐”。
 
而这种一定程度上的惊恐,在美国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看来,必不可少。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体验恐惧并克服恐惧的阶段,这一阶段能充分地拓展儿童新的想象空间,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健康心态。
 
无独有偶,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金波也认为:“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磨砺过程,生活阅历中的挫折,情感体验中的悲喜,精神世界中的追求,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心理上的‘恐怖’也是一种体验,它可以给予我们胆识、睿智、想象力。”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虽然对恐怖、神秘等事物拥有好奇心,是人类天性,但儿童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难以区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差异,童书中的恐怖元素不能随意用之。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说:“成年读者是在一种‘明知是假’的阅读状态下进入的,一旦从作品中脱离出来,也就完成了‘明知是假,姑且当真’的阅读所带来的精神刺激。儿童的阅读却常常以一种完全‘信以为真’的阅读期待与接受心理进入作品,是一种较彻底的情感投入与生命体验,年纪越小越是如此。”因此,童书中恐怖元素的运用需要有严格的尺度。
 
“过山车”理论
 
斯坦在尺度的把握上提出了一个“过山车”理论。他说他是让孩子们像坐“过山车”一样,通过超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以异常的节奏来满足孩子们对惊险近乎生理需求的渴望。“但人们毕竟知道有惊无险的过山车最终会安全着陆。“鸡皮疙瘩”正是利用了小读者的这一心理,将安全历险推向了极致。”
 
让儿童接触到一些惊悚内容,但同时又要给予孩子们安全感。这才能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到勇气,有利于磨砺孩子们的心灵,激发儿童勇气。
 
其实像我们熟悉的,流传的经典著作《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其中的妖魔鬼怪也并不少,吃人的蜘蛛精、白骨精很恐怖,故事情节同样惊险紧迫,但为什么没有引起太多的争议呢?究其原因,因为这些图书最终歌颂的都是光明面,能使孩子产生战胜恐怖邪恶的信心,这正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所需求的。
 
而就通过惊悚、恐怖的元素讲述科普,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居云峰认为,家长大可不必为了一些科学知识点的获取而不顾图书的质量。“虽然这些书中讲到的法老、木乃伊、金字塔等涉及了科学知识,但这些仅仅是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所谓科普,除了让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样的书才称得上优秀的科普图书。”
 
《科学时报》 (2011-11-29 B4 读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