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 伟  范敬群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29 7:5:21
选择字号:
湖北粳稻发展步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 鲁 伟 通讯员 范敬群
 
今年,尽管受到极旱和秋季极寒天气影响,作为湖北省粮食丰产工程的重要内容,籼稻改粳稻示范田亩产仍超过600公斤,丰收在即。
 
近日,湖北省粮食丰产工程首席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曹凑贵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内粳稻消费的快速增长,加快粳稻发展不仅适应粮食需求的变化,而且能很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并促进农民增收。”
 
粳稻供求偏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质、口感均强于籼稻的粳稻逐渐受到青睐。
 
调查显示,除北京、上海等沿海地区,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的粳稻需求量也在上升。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测算,近20年来,中国人均年粳米消费量从35斤增加到60斤以上,上升幅度居稻米之首。
 
今年年初,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危朝安在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上表示,虽然粮食总量已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粳稻供求偏紧。预计到2015年,粳米需求量将增加250亿斤以上,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目前,国家对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比籼稻高15%~20%。近两年,粳稻市场价格也持续上涨。目前已达每百斤147元,比籼稻高30~35元。“从促进农民增收看,发展粳稻十分必要。”曹凑贵说。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指出,今后五年须确保粳稻年产量在7000~7500万吨,约占稻谷总量的36%,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曹凑贵指出,湖北粳稻年均播种面积“不到水稻面积的10%”。
 
“籼改粳”示范成功
 
事实上,湖北有种植粳稻的悠久历史,曾出现过两次粳稻发展高潮,种植面积最高达1800万亩左右。但随着杂交籼稻的推广,加上当时常规粳稻的潜力产量较低,粳稻面积逐年下降。
 
“目前,我国粳稻育种取得很大进展,粳稻潜力产量已达到甚至超过杂交籼稻。”曹凑贵说。
 
为探索籼稻改粳稻的可行性,今年,湖北在襄阳、公安和孝感等地安排了粳型绿色超级稻“沪旱3号”高产示范。
 
“尽管生长季节受旱灾和秋季罕见寒冷天气影响,‘沪旱3号’粳稻常规品种能节水五成左右,加上粳稻对温度不敏感,测定出的亩产超过600多公斤,部分田块达到700公斤。”曹凑贵说。
 
据介绍,“沪旱3号”是依托国家“863”计划“绿色超级稻培育”项目选育的优良品种。早在去年,该品种就在洪湖示范200余亩,在受淹11天的情况下亩产仍超过600公斤。
 
襄阳地处湖北北部边沿,公安地处鄂南,两地引种粳稻成功,表明粳稻品种在湖北有着广泛适应性。曹凑贵表示,接下来将会逐步扩大面积,力争实现区域化和产业化,全面推动粳稻发展。
 
发展粳稻不可一刀切
 
长期以来,我国水稻生产的基本格局是“南籼北粳”,但湖北温光水资源丰富,是南方稻区少有的几个粳稻适宜区之一。
 
尽管如此,曹凑贵认为,“发展粳稻不可一刀切,应该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如何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他说,寒露风冷害是湖北晚稻生产的重大潜在威胁,由于粳稻耐低温能力更强,发展“早籼晚粳”的品种搭配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晚稻生产的安全系数。
 
今年7月,张启发、朱英国等院士专家在给湖北省委书记、省长的建议书里也提出,应立足资源条件,发挥区域优势,按照发展“早籼—晚粳”,稳步发展“小麦—中粳”的思路,制定湖北省粳稻发展规划。
 
曹凑贵介绍说,湖北适宜发展粳稻的面积大约在1200万亩,而目前湖北全省的粳稻年均播种面积一般在200万~300万亩,“扩大面积潜力很大”。
 
《科学时报》 (2011-11-29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