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 |
区域性和结构性“电荒”将成常态 |
|
本报记者 刘 丹
11月11日,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在第三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上表示,由于电力体制改革滞后、煤电关系至今尚未理顺、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出现了火电连年巨亏、今年前三个季度火电、风电投资同比负增长的局面,她预测今冬明春用电缺口可能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她同时认为,今后区域性和结构性“电荒”将成常态。
“电荒”或成常态
对于当前电力行业面临的问题,李小琳表示,虽然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厂与电网企业分开,并形成了多家发电厂互相竞争的局面,但是由于自身产业链、价值链的局限,无法将本身的激烈竞争带来的效益传达给最终用户,无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由于改革的滞后,煤电关系至今尚未理顺,火电的年年巨额亏损,严重挫伤了发电产业的积极性,局部地区出现了“电荒”。此外,过度、无序、低效的发展带来了隐患,火电企业像是被套上了“紧箍咒”。
李小琳同时指出,即便是风电等新能源领域,也存在电力能源效能提速缓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风能的整机效率只有30%~40%,新能源产业一些关键的零部件、材料仍然需要进口,核心的关键技术仍处在消化、引进、联合设计阶段,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核电安全体系、专业人才储备,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协调优化还很落后,还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风险。”
李小琳预计,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电荒”有成为常态的趋向。
电力央企面临巨亏
据媒体报道,央企发电集团之一大唐集团目前亏损30多亿元,全年可能亏损40多亿元。今年情况堪忧的央企不止大唐一家。
华电集团科技环保部环保处处长孙卫民在论坛上公开表示,华电2011年经营形势严峻,预计亏损额将超100亿元,该数字接近华电火电业务近三年的亏损总和。
“‘十二五’期间火电业务资金压力非常非常大,我们统计过,华电集团火电企业2008年至2010年三年亏损面分别是64%、33%和44%,累计亏损高达125亿元,但是今年情况更糟糕。”孙卫民说,“前三季度的亏损就接近100亿元,我们预计2011年的亏损额将超过100亿元。”
孙卫民同时透露,目前集团所属部分火电厂的资产负债率最高的已达170%。“这些电厂的资金压力已经十分紧张,我们现在是在用集团四大业务板块中的煤炭业务和金融业务来填补这部分亏损。”孙卫东称。
根据华电公布的最新数据,“十一五”期间,华电集团净增装机4930万千瓦,占全国净增装机的10%,占全国的比重目前由7.6%提高到9.3%,发电量增加1960亿千万时,平均增长17.1%,占全国的比重由6.7%提高到8.6%,60万千万以及大机组占煤电机组容量的比重从16%提高到40%。
重视传统电力能源优化升级
现在火电的局面是,发电越多亏损越多。如果电价机制不理顺更加会滋长无序、低效的发展。“我们在把新能源作为战略产业的同时,仍然不能忽视传统电力能源的优化升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传统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导致电力供应保障出现问题。”李小琳说。
为此,李小琳建议:一是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电力能源的结构优化大局出发,加速提升传统电力能源的优化升级。二是多管齐下,扭转火电行业政策性亏损局面。使得火电行业控制防范安全和经营等多重风险,恢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强化政策法律支持,通过财税、金融等多种方式,从新建和改造等关键环节,加速传统电力能源的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推动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李小琳同时提出了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规划,提高我国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在大规模建设的同时,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构建我国清洁能源的产业集群;同时还要优化发电量结构、从现有机组来寻找节能减排的空间等建议。
《科学时报》 (2011-11-21 B2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