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20 22:1:58
选择字号:
德班不是终点
 
本报记者 陈欢欢
 
11月27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南非德班举行。目前业内普遍不看好本次谈判,预计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11月14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在一次媒体活动上指出:“德班会议可以无果而终,但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不能终止。”他认为,国际气候谈判对促进中国低碳发展至关重要,在德班之后,气候谈判的还将继续促进全球向低碳迈进。
 
发改委气候司谈判处处长李高在日前由腾讯举办的德班出征仪式上表示:“我们给德班会议的定位是一个落实的会议、执行的会议。中方希望德班会议能够在落实巴厘岛路线图、执行坎昆协议方面取得全面、公平的结果。”
 
实际上,经过多年谈判,目前主要各方的观点和立场已然非常明确,张海滨表示,最关键问题是主要谈判方是否有充分的政治意愿。
 
但是,当前的国际形势恰恰“不给力”——北非问题、中东问题、伊朗核问题,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使得国际焦点转移,谈判压力小于哥本哈根和坎昆,同时削弱主要谈判方达成协议的政治意愿。
 
“如果能在过渡期问题达成一致,推出东道国案例,我认为德班会议就算成功了。”张海滨说。
 
群龙无首
 
一直以来,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欧债危机的加剧无疑给本次德班会议蒙上一层阴影,欧盟提供资金的能力会大大削弱,这也成为本次谈判不被看好的主要因素。
 
张海滨分析指出,还有3点因素将使得德班会议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第一,美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持积极态度;第二,基于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中国也不会出头;第三,明年是选举年,国家领导人一般比较向内、谨慎,在谈判中不愿意作出更多让步。
 
此外,张海滨认为,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发展中国家最近10年群体性崛起,而发达国家相对衰落,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明显的南北阵营逐渐模糊,使得国际的谈判难度更大。
 
“20年的谈判为什么越来越难?谈判阵营实力对比的重大变化是一大因素。现在能够明显体会到发达国家的失落感和焦虑感,所以他们提供资金的现实难度越来越大。”张海滨说。
 
李高表示,谈判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发达国家自身减排意愿降低,在自身减排行动方面裹足不前。
 
据悉,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2020年指标实际上在2010年就已经差不多完成;还有些国家只是提出口号,没有立法支持;在第一承诺期减排指标方面,一些国家大大依赖灵活机制和规则,自己采取行动微乎其微。
 
“在这种情况下,谈判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在透明度问题上,我们希望看到进展。”李高说。
 
德班期望
 
业内分析,德班谈判存在三个难点:第一是是否进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第二是公约下谈判成果的法律形式;第三是资金机制。
 
“就目前国际舆论的观察和预期,这些问题应该说很难达成一致。”张海滨说。
 
“能不能够全面、有效和持续地实施公约和议定书,取决于能不能把已经达成的协议落实好,而不是每次都提出更远的目标。”李高表示,中国代表团希望德班会议能对第二承诺期作出明确安排。
 
在资金方面,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的透明度。目前,国际上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声音——发达国家声称已经提供了快速启动资金,但是发展中国家表示并未从中受益。“快速启动资金是严肃的政治承诺,如果不能很好地落实,对于各方互信和进程的推动是很大障碍。”李高说。
 
另外,如何从快速启动资金过渡到2020年每年1000亿美元的绿色气候变化基金支持,也需要确立明确的路线图。
 
李高表示,在技术转让问题上,要进一步建立技术中心和网络,在资金机制中为技术转让提供保障,使得知识产权问题不成为技术转让的障碍。
 
气候谈判不会无果而终
 
“我今年有十多次出国谈判的经历,日程非常紧,在曼谷、波恩、巴拿马参加了3次正式会议,还有很多非正式进程,大家争取在德班会议取得进一步成果。”李高表示,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只召开一次,但国际气候变化的谈判一刻也没有停止。
 
“考虑到各方面情况,德班会议可能无法达成全面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并不意味着德班会议会无果而终。”李高说。
 
张海滨指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20年来国内发生了重大变化,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普及到社区、学校,气候谈判在其中功劳不小。国际上,谈判进程也推动绝大部分国家作出了减排承诺。
 
“可以感受到,谈判的进程对世界、对中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的低碳进程虽然慢,但是一直在往前走。”张海滨说。
 
张海滨还认为,在冷战结束以后的最近20年,气候变化谈判是影响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多边议题,是对全球影响最为深远的议题,也触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这场战役会很长,德班回来也不会结束。”
 
《科学时报》 (2011-11-21 B1 低碳能源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