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再次成为业界争议的焦点。张彦军摄
本报记者 刘 丹
近期,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再次成为业界争议的焦点。据相关媒体报道,新成品油定价方案在数月前就已经交到国务院,目前国际油价水平较为稳定,年内推出新方案的可能性较大。
多位业内人士称,新方案将进一步突出市场的导向原则,缩短调价周期。而对于业界最为关心的关于发改委是否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三大石油巨头的争议成为此次改革的核心议题。
定价权下放?
事实上,对于酝酿多时的新成品油定价方案,国家发改委在此之前就已将操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发予几大石油公司。
在该意见稿中,除将成品油调价间隔从目前的22天缩短至10天外,还提出两个具体操作方案:一是将定价权限下放给三大石油巨头,二是由发改委委托中介公司颁布调价。
根据第一个方案,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每桶40~130美元时,三大石油公司可以按照国家确定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及国内市场供求情况自行确定调价方案,发改委不再发文。
而根据第二个方案,当国内成品油满足调价边界条件时,发改委将委托中介机构公布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和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企业可以此为基础自主确定具体执行价格,每次调价政府不再发文。
业界普遍认为,三大石油集团都倾向于采用下放定价权的方案。
改革必举?
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依据是,当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从多年前曾与国际成品油价格挂钩到2008年底正式推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国基本确立了“国内成品油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的原则。
依据此机制,从2010年4月14日到2011年4月7日约一年的时间里,成品油价格涨了6次,涨幅大、频率高;随后尽管国际油价一路走低,但是直到16个月以后,才第一次微降,降价的反应速度慢,幅度小,频率低。而每次调整价格的同时,对调价时机滞后的争议也如影随形。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并未完全否认现行定价机制。他认为,时下国内成品油价与国际原油涨跌是“基本接轨”,还不“完全接轨”。这一方面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控制某些商品价格,也带有一定宏观调控的含义。
在另一些专家看来,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很多弊端。现行定价机制运行了两年多时间,尽管市场不像往常那样没有调价依据,但却一直不为消费者乃至相关企业所认可,甚至处于“两面不讨好”的境地—— 一方面消费者认为国内的油价水平在世界上还处于绝对高位,油价调整频率慢,往往上涨的幅度大于下跌的幅度。而国内“两桶油”则抱怨“内地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够市场化,即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又不到位”。
有评论认为,作为油价的制定者,发改委的初衷本是为了平衡消费者和三大油企的利益,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各方并不满意,发改委费力不讨好,两头受气,因此油价定价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发改委也乐意退到幕后,进一步弱化自己的角色,让消费者和油企有更多面对面的博弈,从而在油价的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关键的一步。
垄断之忧
如果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将给中国相关产业和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面对目前国内原油供应50%以上依赖海外进口、国内成品油市场基本由两大石油公司垄断的基本国情,未来定价机制完善的空间究竟有多大?国内市场供需情况如何兼顾?成品油市场垄断问题如何解决?
对此,资深评论员杨浪涛认为,首先,价格调整将会越来越频繁,跟国际油价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这对于打击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将会带来有利条件。不过,一旦将定价权下放,长期来看,不但消费者不会享受优质的服务,油价反而会有所上升。
“实际上,在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运行的三年中,尽管涨多跌少,但发改委仍然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否则油价会上升得更高。很显然,资本都是逐利的,指望垄断企业放弃利润来贴补消费者,基本上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杨浪涛说。
虽然三大油企均积极争取发改委放开成品油价格政府管制,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一旦放开成品油价格管制,可能造成价格失控,特别是油价短期内急速上涨。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则认为,下放定价权是实现成品油价市场化的大趋势。“但放权应该以改革目前国内石油企业垄断格局为前提,否则,很易被垄断巨头操纵价格。”
而能源专家林伯强的观点是:现阶段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幅度和缩短调价周期来弥补现有定价机制的缺陷。“适当降低4%的幅度,比如考虑降至3%,让市场更为灵敏地反映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的变动趋势;其次,可以缩短调价周期,将原来的22天缩短至14天左右。”
但他同时强调:“现在也有一种意见是将周期缩短为10天或者一周,同时把定价权直接下放给企业。这种做法我认为目前国内的条件还不成熟,一方面国内石油公司仍处于两大石油公司垄断的局面,另一方面凡是由企业自己调价的,如果还没有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其成本问题就需要公开。目前国内做到这一步还比较难。”
《科学时报》 (2011-11-21 B1 低碳能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