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幅画描画了50多位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风云人物,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占据着最显著的位置。画中,柏拉图一边走,一边手指天国,因为他的信仰来自天国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则手指朝下,使人联想到他的经验主义,即所有的知识来自于观察。
创作于1495年的卢卡·帕乔利肖像
林凤生
想不起谁告诉我说的数学家卢卡·帕乔利是美术史上第一幅正儿八经的科学家肖像画。当时我听了觉得“不靠谱”,但细细琢磨也好像有点道理。现在我们通常把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看成是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之时,那么这幅创作于1495年的卢卡·帕乔利肖像应该算比较早的,即使算不上第一幅,也是第一批吧!
此前的人物肖像画主角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宗教人物,什么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科学家还轮不上号呢!到了15世纪,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因为当时的画家正在苦苦探索能让绘画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为此他们只能求教于数学。在这一阶段,数学家与画家走得很近,可谓携手共进。
当时研究透视学的无非两种人:画家兼科学家(乔托、达芬奇、丢勒等)和数学家兼画家(阿尔贝蒂、弗朗切斯卡、帕乔利等)。而在绘画和数学两方面都有造诣和人脉的卢卡·帕乔利从小就受教于意大利卓越的艺术家皮·德·弗兰切斯卡(他亦精通绘画和数学),青年时他又有幸与画家达芬奇相识并成为挚友。达芬奇向帕乔利请教过数学问题,也为帕乔利的《神圣的比例》一书画了插图。1499年法军入侵意大利米兰,他俩还结伴同行来到佛罗伦萨,可见关系不同寻常。
肖像画的作者雅各布·德巴尔巴里是帕乔利的同龄人和崇拜者,因仰慕他的才能画了这幅画。画中的帕乔利神采奕奕,气宇轩昂,身穿修士长袍,手执教鞭。桌上放着几何模型、教科书和石板等。右上方的正多面体显示受到光照(图中没有画出窗子),隐喻数学思辨受到了神灵之光的启示。站在帕乔利身后的是圭多巴尔公爵,他是帕乔利研究工作的资助者。青年时期的帕乔利常常翻山越岭,徒步70公里到圭多巴尔公爵的私人图书馆里阅读,那里藏有4000余册图书,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帕乔利肖像画后来被意大利邮政制成邮票图像,广为流传。
说起科学家群像,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意大利画家拉斐尔(1483~1520)的《雅典学院》。在这幅旷世杰作里,画家以饱满的热情描画了50多位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风云人物——在高耸、宽广而庄严的殿堂中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占据着最显著的位置,哲人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等环绕四周,整个画面显示出认真、专注、庄严、清朗、崇高和充满信心。许多年来,关于此画的评论已经很多,笔者不再重复,现谈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
以笔者浅见,画中的人物明显分成两派,分别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首。众所周知,他俩原本有着师生的名分,但双方的观念并不一致。亚里士多德曰:“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而柏拉图也曾沮丧地说:“他踢了我一脚,就象小牛踢了老牛。”在画中,柏拉图一边走,一边手指天国,因为他的信仰来自天国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则手指朝下,使人联想到他的经验主义,即所有的知识来自于观察。
正缘于此,画中所有的人物被有意或无意地分成两个阵营:站在画左边靠近柏拉图的,大多是一些哲学家(如辩证法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等,即使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应该算哲学家,因为他主要精力用于宣传他的教义和经营他的社团)。在画的右边,靠近亚里士多德的则都是清一色的科学家。让我们把目光会聚于此:手执圆规躬身绘图的是欧几里德,周围是他四个表情各异(象征个体领悟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右上方,面向观者,托着天球仪的是天文学家托勒密;背对观者,手持地球的是地理学家挨拉托色尼;带白帽者是波斯哲人罗亚斯德,旁边露出半张脸的黑帽青年正是拉斐尔本人,他愿意挤在那个圈子里,可见他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我想补充的是,这幅画在梵蒂冈教皇私人图书馆签字大厅里的装饰壁画是用一种叫做“湿壁画”的技法绘制的。顾名思义它是用水溶性颜料画在湿的、新刷的石灰泥上。这种技法当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湿壁画有许多优点,即当渗入灰泥中的颜料干燥后便会与天花板或墙牢固地结合成一体,形成坚固的画面。另外,画在湿壁不光滑的表面上产生的油画光泽的漫反射,当观众从不同角度观赏时,都可以看到画面并感受到不同的反光效果。但是,画家要在新抹灰泥的墙上作画,一定要眼明手快,原来可以用几天时间斟酌修改的油画作品,对于湿壁画家来说只有几个小时。一旦色彩进入灰泥,作品也就告成了(除非把原作从壁上铲下来)。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作画,需要画家有极其过硬的写实造型能力和自信满满。而像《雅典学院》那样的鸿篇巨制,只有拉斐尔这样的天才(当时他26岁)才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彩绘壁画虽已经历500多年,但大多数作品保存完好(除了达芬奇用蛋彩画的《最后的晚餐》之外),色泽鲜艳如新。这使我联想起我国的古代壁画,由于在画里使用了一种叫做“铅白”的颜料。铅白的学名是碱式碳酸铅,当它遇到空气里的硫化氢时,就会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铅,日子越久,生成的硫化铅越多。这样原来敷设了白粉的仕女的脸部和双臂就慢慢地由暗淡变成黝黑,一个个美女的脸上、手上如抹了煤灰似的,见了让人沮丧。有些缺德的“专家”,为了目睹壁画的原貌,不惜用双氧水喷涂壁画,使其发生还原反应重新变白,从而给古壁画带来了毁灭性的摧残。如何使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弥补这些缺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任务。所以对绘画来说,科学不仅是它研究技法的理论指导,也是它寻求保存和复原的依靠手段。
《科学时报》 (2011-11-10 B3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