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凤生
汉斯·霍尔拜因(1497~1543)是16世纪与丢勒齐名的德国画家,正是由于他俩卓尔不凡的绘画技能,令自我感觉良好的意大利人不敢小觑德国人。
与真人一般大小的油画《大使》是霍尔拜因36岁时的力作。围绕这幅画真有说不完的故事:画的左边站着法国驻英王亨利八世的宫庭大使丹特维尔,站在右边的是他的朋友塞夫尔主教。
丹特维尔身穿华丽的宫庭长袍,脖子上挂着圣米歇尔骑士勋章,头戴装饰颅骨别针的软帽,右手执着短剑,上刻他的年龄29岁。塞夫尔穿着主教长袍,肘下的书上的拉丁文显示他25岁。这是1533年两位受法王弗朗西斯一世派遣赴伦敦访问时的留像,画中大理石镶嵌的地板告诉观者,他们所在的地点也许在西敏斯特教堂。至于二位因何而来,这要引出许多历史故事,不便赘叙。
这里我想说两件与科学相关的话题。其一,画中出现许多当时的科学仪器,如上架放着计时仪、天体仪、便携式太阳钟(1533年4月11日制),两个圆盘太阳钟和一架可以测定星辰位置的机械;下架放着地球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到40年所绘的地图),一本德文诗集,还有一把诗琴和几支长短笛。其二,在两人之间可见一片呈对角线状的东西,这是什么“劳什子”?如果观者贴近画面沿着对角线的方向观察,嘿,那是一个放大的、以扭曲变形的方式画出来的头颅骨。
在丹特维尔的软帽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颅骨原来的形状,那么霍尔拜因为何要在画中添加这样一个扭曲的颅骨图像呢?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在炫耀他自己的高超透视技法,另外也有点隐喻:画中的两位青年正处在前程似锦之时,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鲜花着锦之盛,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画中的颅骨似正隐含着这一人生哲理。
变形图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485年达芬奇画的莱奥纳多的眼睛是已知最早的角度变形的实例。当观察者从不同角度看去,眼睛是不一样的。后来变形技法一度成为画家(如矫饰派)热衷追求的做法,因为这样可以取悦观者,当时的画家只有得到粉丝的追捧才有机会出人头地。事实上,所谓变形技法就是画家为了有意识表达某人(物)时,特地加以扭曲变形,以至只有当观者站在画家设计好的若干个位置上,才有可能看到人(物)的完美形象。例如英国画家斯克洛茨画的爱德华六世像,是一幅有名的变形画像。画中年轻君主的脸是变形的,但从某几个特定的角度看去,扭曲现象就消失了。当然,这种感觉要观赏原作才会有。
变形图像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造成视觉错觉。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笔者举个实例:“文革”前,笔者在上海古玩市场见过一个西洋瓷盘,上面画了一位少女,显然是按照凸镜成的变形像来画的,所以胸前交叉的手臂显得特别大。这让我以为这个盘是中央外凸的,摸了才知道瓷盘是平的。17世纪巴洛克式大教堂里的壁画和天花板彩绘中经常使用这种技术,称作illusionism(错觉艺术)。这种能够产生幻象的壁画与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收到神奇的效果。
当年罗马圣奴齐奥西隆教堂原计划在大厅上方建一个圆形的拱顶,但这样高耸的建筑会影响邻近教堂的风水,受到这些教堂僧侣的抗议,后来连赞助人也撤资了。于是教堂主持请来了画家、建筑师安德烈·波佐修士在这一片平面的天花板上画上彩绘。他巧妙地使用了illusionism技术,画了一个直径17米的大圆顶,站在它正下方的人抬头仰望,竟以为这是真的拱顶呢!
安德烈·波佐(1642~1709),意大利画家、建筑师,1665年成为耶稣会的成员,为罗马的耶稣会教堂制作了许多作品。从1702年起定居维也纳。他的著作《论绘画和建筑的透视》(1693年)很早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清朝就有中文译本),在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由他创作的巨型天顶画《圣依纳爵升入天堂》(1691~1694)现在还完好地保留在罗马圣依纳爵教堂内,是历史上最壮丽的天顶画之一。
《圣依纳爵升入天堂》这幅画占满了中殿整个天顶,画中有成束的柱子支撑着顶盘和拱门,从而把真正的中殿墙壁表现得好像一直向上直冲天穹。天上则有按仰角透视法画的人物群,穿黑衣的圣依纳爵也在其中。有若干人物飞离了天花板,加入画作边缘用大理石粉塑造的群像之中,使绘画与建筑融为一体。听去过那里的朋友说,天花板下方的地面上画了一个直径不足1米的圆,站在那里仰视,可以得到最完美的天顶幻象。届时你不可能认为天花板是一块平面,而是四周向中央逐渐拱起,天上的人物也有高有低,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最中央的位置显得虚无缥缈,直通云霄……
20世纪以来,变形图像和错觉艺术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例如人行道粉笔画家库尔特温纳等的粉笔绘画,在平整的街面上画上彩绘的人物和景色,当观众站在某几个特定的位置上,就会看到这些绘画具有3D的立体效果,这时连在路面和周围的建筑都成为一个幻觉的一部分,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2007年5月,画家Kurt Wenner在上海新天地的街面上创作了变体画《两个玩粉笔的人》,让许多上海粉丝目睹了这一奇观。我想随着科学技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变形图像和错觉艺术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真人一般大小的油画《大使》是德国画家汉斯·霍尔拜因36岁时的力作。这是1533年,法国驻英王亨利八世的宫庭大使丹特维尔和朋友塞夫尔主教,赴伦敦访问时的留像。
在两人之间可见一片呈对角线状的东西,这是什么“劳什子”?如果观者贴近画面沿着对角线的方向观察,嘿,那是一个放大的、以扭曲变形的方式画出来的头颅骨。
《科学时报》 (2011-11-03 B3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