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文静 本报记者 张 楠
今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首届硕士生毕业。近1/3的毕业生由剑桥大学等欧美一流高校博士项目录取出国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被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各大企事业单位录用。这些学生在校园内举办了一场隆重而浪漫的露天毕业典礼。由毕业生独立举办毕业典礼本身就是他们风采的最好展示,而这也正是汉青研究院高端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体现。
汉青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国内高校经济学教育改革和国际化趋势成立的新型教学研究基地,旨在培养拥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学术人才,开辟经济学科改革与发展的实验田,自2007年成立以来,汉青研究院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作了很多创新。
研究院通过夏令营从全国招收优秀本科生就读该院硕士研究生,夏令营接受申请的对象为本科前三年总评成绩排名在班级前10%的相关专业大三学生。入营者要经历7天的全方位考查。笔试成绩、答辩打分以及在夏令营的素质表现三方面,最终决定营员是否能够被录取。2011年,其夏令营收到申请材料1400多份,报名学生遍布全国116所高校以及港澳台地区和美国的著名大学,其中成绩排名为专业前三者占80%,英语六级600分以上者占20%。这一届夏令营最终录取了60名学生进入汉青。
汉青研究院参照北美一流大学标准开展“类博士”教育,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金融量化分析技能娴熟——按照汉青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著名金融教育家黄达教授的话说——“能够在中西方两个平台上自由往来”的高级经济、金融人才。
“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是汉青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目前国内硕士生的训练是不够的,两年的时间,只有一年时间用于学习,第二年就要找工作,很多学生到第一年的下学期就已经开始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延长学制是对硕士质量的一种保证,也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汉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晶说,“我们相信这种改革是必要的。”
原因就在于汉青的三年制并非简单地延长学制,而是培养体系的深刻转变。三年中,第一年为夯实学科基础阶段,第二年注重专业课程的训练,第三年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由导师指导学生科研。为了教育好学生,汉青组建了优秀的师资队伍,引进海归博士7人,特聘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学者和国内学科带头人。汉青研究院还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定期举办由学生主讲的科研茶座,讨论学术主题。
为进一步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汉青每年举办“暑期国际小学期”,聘请国际顶尖经济与金融学教授,集教学探讨和学术交流于一体,为学生创造充分与国际前沿接触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自汉青成立以来,到访汉青的国际著名学者达到92人次,来自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36所世界顶级名校,国内知名学者超过300人次。“这些学术大牛,原来只能通过书本和网页‘神交’,现在居然能经常面对面交流,在汉青读书真是幸运。”汉青学生自豪地说。
汉青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做人、做事要排在做学问之前。”梁晶说。学院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素质拓展。学生们组织了兴趣小组,提高英语、口才、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研究院还规定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公益活动。
受过扎实训练的学生更受社会青睐。毕业生小李找工作时已经过了招聘季,而他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却拿到了很多大投行的面试和录用。小李说:“这得益于我的研究经历,我觉得多学一年的时间非常值得。”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录用两名汉青毕业生的瑞银证券中国区研究主管黄燕铭的赞同:“汉青学院是我接触的高校中能够把教学和科研处理得很好的院校之一。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才能培养出经济与金融的高端人才。”
当前,社会普遍反映一些研究生偏于浮躁,经历研究生教育像是“镀金”。汉青研究院则不断教育学生戒骄戒躁,厚积薄发。汉青兼职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杨之曙评论道:“汉青对人才的培养是中国金融学教育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科学时报》 (2011-11-03 B2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