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谋炎
这个标题确有哗众取宠之嫌。两个普通人之间提问怎敢与“钱学森之问”拉到一起?其实平心而论,“钱学森之问”主要是上层要回答的问题。而我遇到的“的哥之问”,确实有点触动我们下层的神经,不知道列位有无兴趣看下去。
那是2005年的事,北京在开“科博会”。我在新科祥园门口打的到东边去参会。通常的哥话少,那次是个例外。他说:“听说新科祥园里面住的都是科学家、教授。”
我说:“少数是。”
他说:“很喜欢和有知识的人聊天。您是教授吧?”
“嗯……”
“我一看就是。”
“……”于是天南海北,从汽车音响,谈到高科技产品。他问道:“看这满街的电子产品,都是洋货。您是老专家,您说说看,搞自己的产品真就那么难吗?”
“呃……”怎么回答?当时只觉得头有点冒汗。无论怎样,先须故作深奥,敷衍一下吧。于是,什么科技体制、工业基础扯了一通。本是无言以对,东拉西扯后,的哥听了似也茫然。
是啊,“搞自己的产品真就那么难吗?”这个问题如何回答?谁来回答?是上层该回答,还是你我也该回答?
“您是教授、专家”,当你面向学生,振振有词之余,你的说服力在哪里?
的哥之问,其实是社会之问。缺乏中国创造,专家教授们从整体上就缺乏说服力。
从那时起,在陌生人面前我不敢轻易说自己是教授。
从那时起,我决心试一试,能不能做一件“中国创造”。
(http://blog.sciencenet.cn/u/zoumouyan)
[6]sxyaxy
邹教授,这就跟学生一样。有技术水平的学生,我认为都会出去工作。
而我认为,像钱老提出的学生,一定是技术和理论水平都非常高的。不光人要爱钻研能干,也要他聪明。
博主回复:一个人选择在哪里工作可能有多种原因。技术和理论水平要高,这是每个研究人员都该努力的。“拔尖人才”可以是“领军人才”,也可以不是。本博文希望在思考“钱老之问”的同时,研究人员需要有自审精神。历史上不良的社会环境下,也不可能完全埋没人们对科学的追求。个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5]Helmholtz
所以全社会的崇洋媚外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我们近百年来就是亦步亦趋,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对世界的贡献。贡献的,就是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跑的抄袭式的文章:别人发高影响因子的,我们就发低影响因子的;别人做品牌的,我们就做山寨版的。
博主回复:确实如你所说。教授、专家、院士也需扪心自问。
[3]jRtdUch7
现在正统科学家跟着洋人跑,没有自己的科学概念,也就没有自己的技术,当然也就没有一件“中国创造”了。
中国即令GDP超级得多,也必将受到歧视。
博主回复:“正统科学家”不知是哪种科学家?学外国的先进科技不能说“跟着洋人跑”。未必全没有自己的科学概念和技术。
中国科学家自身该负起责任,政府有更大的责任。
[2]jiulianjushi
中国创造真的很难,不仅是技术上的难度,还有创造出来被认可的难度,市场竞争的难度,问者“的哥”在实际消费时也不一定就对中国创造情有独钟,也可能会挑三拣四,权衡一番;再说了,本来现代科技主体和绝大多数科技产品就是舶来品,观念先入为主,习惯先入为主,市场先入为主,后来居上确实难于上青天。
博主回复:难归难,哪个国家都有这个问题。这里说的应该不是具体回答“的哥之问”, 而是作为教授、专家,从“的哥之问”是不是该有点触动:我们自己如何对得起多年的专研?
这几年的实践看来,“中国创造”并非遥不可及。懂得审视自己,才能把握自己。
[1]zzjtcm
的哥强啊。
博主回复:的哥之问其实是社会之问。
名字是个很考人智慧的东西。董怡辰制图
《科学时报》 (2011-11-03 A3 博客@科学网)